蘇州的香山位于太湖之濱,有2500多年的歷史,這里百余村莊人多地少,自古出建筑工匠,因從業者技藝不凡,擅長復雜精細的中國傳統建筑技術,人稱“香山幫匠人”,史書曾有“江南木工巧匠皆出于香山”的記載。
香山幫是一個以蘇州市吳中區胥口鎮為地理中心,以木匠領銜,集泥水匠、漆匠、堆灰匠、雕塑匠、疊山匠、彩繪匠等古典建筑工種于一體的建筑工匠群體。他們將漢族傳統建筑技術與建筑藝術巧妙結合,逐漸發展成了中國建筑史上的重要一脈香山幫。
香山幫起源于春秋戰國時期,形成于漢晉,發展于唐宋,興盛于明清,衰落于民國。“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蘇州佛道文化的高度發達,從另外一個層面和區域上促進了香山幫建筑的發展。北京故宮、天安門、蘇州園林等舉世聞名、精美絕倫的世界文化遺產,均是以蒯祥、姚承祖為杰出代表的蘇州香山幫匠人,用超群的建筑技藝,在中華建筑史上寫下的光輝篇章。天安門的設計者蒯祥更因其高超的建筑技藝被尊為香山幫的鼻祖。
在幾個世紀的傳承中,香山幫還涌現了許多幾代人薪火相傳的匠人世家。早期的香山匠人以木工、泥水工為主體,木雕由木工兼營,磚雕由泥水匠兼任。明清以后,隨著建筑雕刻風格日益細膩繁瑣,業務需求量大增,香山匠人的分工也不斷向專業化方向發展。香山幫逐漸形成了一個集木作、泥水作、磚雕、木雕、石雕、彩繪油漆等多種建筑工種匠為一體的龐大群體。據稱,香山一帶工匠最多時達5000多人。
香山幫建筑工匠群體,不但工種齊全,而且分工細密,能適應高難度建筑工藝的需求。例如木匠分為“大木”和“小木”。大木從事房屋梁架建造,上梁、架檁、鋪椽、做斗栱、飛檐、翹角等。小木進行門板、掛落、窗格、地罩、欄桿、隔扇等建筑裝修。小木中有專門從事雕花工藝(清以后木工中產生了專門的雕花匠)。木雕的工藝流程有:整體規劃、設計放樣、打輪廓線、分層打坯、細部雕刻、修光打磨、揩油上漆。除了分工細密外,香山幫工具也是很先進的。例如木匠用的鑿子分手鑿、圓鑿、翹頭鑿、蝴蝶鑿、三角鑿五種,而每一種又有若干不同尺寸或角度的鑿子。
香山幫的建筑技藝,在土木工程上秉承了中國傳統建筑的營造法式,有著濃厚的地方特色,在建筑裝飾上則以蘇式風格的木雕、磚雕、彩畫見長。香山工匠的木雕工藝精良,向來與浙江金華、東陽木雕并駕齊驅。磚雕在蘇州民居建筑中得到了廣泛運用和發展。香山匠人的磚雕,以線條蜿蜒有力、形象生動傳神、風格柔順秀逸、圖案寓意吉祥、情趣雅俗兼備、刀法灑脫而著稱于世。
如需園林古建筑營造、傳統古建筑修繕,(仿)古建筑設計/施工、園林綠化、室內外裝修裝飾等,可咨詢杭州梵華園林古建筑工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