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地區面臨南海,背靠大山,歷史上曾有海盜,倭寇相繼剽掠村市,加上宗族相爭,軍事相奪,官兵侵擾,一般村寨都以寨墻圍護,饒平所城保存有城門與城墻,潮安龍湖寨也保存有寨門,民居也比較規整、嚴謹,外墻極少開窗,形成外封閉的立面造型特征,潮人習性有炫耀一面,反映在建筑外觀上,不單單滿足于外封閉的立面造型,而非常注重門面,重點突出門樓的處理。
門是居處與外界之間的出入口,是建筑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可以說有房屋建筑就有門,門戶可以溝通內外,同時也具有保衛的作用是一種安全設施,它可以有效地抵御外界的入侵,使內部得以隱蔽。的確,門戶的設置可以控制出入,作為內部空間與外部空間的連接點,或是空間序列之間各個層次的連接點,門的這些作用在潮汕也和我國的傳統建筑一樣,表現得相當精彩。
作為出入口的門戶,在潮汕也叫做“門面”,這說明人們對于門的經營十分關注和用心,門的形態既反映潮汕地域文化的特征,又表現出潮人的理念和追求。在潮汕人們的傳統觀念中,門是主人的身份和地位的象征。門的形制和裝飾也都直接關系到建筑的等級,折射著禮制制度,在社會上形成了影響深遠的所謂“門第”觀念,而“旌表門閭”的做法,不但可光耀門庭,而且還起著倡導世風的作用,這些在潮汕傳統建筑營造中表現相當突出。
潮汕鄉土建筑的大門的處理是非常獨特的,按位置分,一般分為圍墻大門(院落大門)和厝座大門,圍墻大門形式較多,按門的形式來區別,可分為線型式、門樓式、牌坊式三類。
線型式大門有直線型和折線型二種。直線型圍墻大門一般都帶有假檐,其線型有平直、也有凸出的。折線型即圍墻大門上都為折線或曲線,它有四種型式,與山墻墻頭一樣,是金、木、水、土四種型式,一般沒有火式。門樓式,即在圍墻上部升高并加屋頂和脊飾,在處理時往往與圍墻的形式組合在一起,形成整體門樓式,常見的形式有單檐式,即在圍墻大門上加屋頂;垂檐門樓式即屋頂為重檐。牌坊式有二種形式:一種為三間形式,一主兩次,正中為大門,兩側做成實墻;一種為正中為三門牌坊,兩側為圍墻。
潮人的祖先認為,厝座之中,大門作為通向外界的主要通道,決定家族的盛衰吉兇,所以是重中之重,如果大門由于客觀原因不能選擇吉方或受到煞氣沖犯,便要挪動方向或用辟邪之物鎮之,因而產生了對大門的設置還有許多講究,首先凡大門均避開巷道口,避開與巷口對沖,這不僅是著眼避開喧囂,而是從傳統風水的講究入手,導入一層吉兇禍福的神秘理論。
堪輿學中這樣認為,大門為氣口,應位于本宅的吉方且要避兇迎吉,這樣才能導吉氣入宅,按“蓋以街巷作水論”而宅前不宜有大水直沖,故“立門前不宜見街口”,若偶爾有的大門難以躲開巷口,則立照壁或屏風沖巷口,這到門以:偏正為第一法“,有的還將大門故意轉朝向,做成風水歪門。以確保取得空間曲折幽致的效果,并達到避兇的目的。有的則在大門前的木柵門上置一八卦圖,用卦陣擺布來驅兇,以求吉祥、平安。
此外,各宅院大門相互錯開,大門所面對的墻,有的作為照壁,并賦以“鴻禧”等,以吉祥的題材裝飾,有出門見喜之意。門不相對使各宅互不干攏,達到視線隱蔽,減弱撞碰的效果,是一種追求秘密和寧靜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