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西雙版納是傣族聚居地區,這里的地形高差變化較大,北部為山地,東部為高原,西部卻為平原。全區氣候差別也大,山地海拔達1700米,溫帶氣候;平原海拔750-900米,亞熱帶氣候;有的河谷平原,海拔只有500米,已經屬于熱帶氣候了。傣族人民多居住在平壩地區,常年無雪,雨量充沛,年平均溫度達21℃,沒有四季的區分。所以在這里,干欄式建筑是很合適的形式。由于該地區盛產竹材,所以許多住宅用竹子建造,稱為竹樓。
傣族的建筑受氣候、海拔、地形、建筑材料等自然環境和人口、經濟、宗教、政治、科技、思想意識等社會環境的影響,主要有以西雙版納傣族民居為代表的優美靈巧的干欄式建筑,以元江、紅河一線傣族民居為代表的厚重結實的平頂土掌房,以及典雅富麗的佛寺建筑。
西雙版納曼丟古寨,依山傍水而居,是現今保留完好的傣族傳統二代三代干欄式民居建筑的村寨之一。傣族的傳統建筑為干欄式結構,分上下兩層,形如鳳凰展翅,又有傳說是當地人照孔明的帽子形狀建造的。傣語稱其為“很”。以樁柱負重,木構架歇山頂,屋面大而斜陡,有重檐防雨遮陽,外形樸素自然。
干欄式建筑,它的房頂呈“人”字型,西雙版納地區屬熱帶雨林氣候,降雨量大,“人”字型房頂易于排水,不會造成積水的情況出現。一般傣家竹樓為上下兩層的高腳樓房,高腳是為了防止地面的潮氣,竹樓底層一般不住人,是飼養家禽的地方。上層為人們居住的地方,這一層是整個竹樓的中心,室內的布局很簡單,一般分為堂屋和臥室兩部分,堂屋設在木梯進門的地方,比較開闊,在正中央鋪著大的竹席,是招待來客、商談事宜的地方,在堂屋的外部設有陽臺和走廊,在陽臺的走廊上放著傣家人最喜愛的打水工具竹筒、水罐等,這里也是傣家婦女做針線活的地方。
堂屋內一般設有火塘,在火塘上架一個三角支架,用來放置鍋、壺等炊具,是燒飯做菜的地方。從堂屋向里走便是用竹圍子或木板隔出來的臥室,臥室地上也鋪上竹席,這就是一家大小休息的地方了。整個竹樓非常寬敞,空間很大,也少遮擋物,下層四面空曠,每晨當牛馬出欄時,便將糞便清除,使整日陽光照射,住位于上層的人,不致被穢氣熏蒸。傣家竹樓通風很好,冬暖夏涼。非常適宜于版納潮濕多雨的氣候條件。粗竹子做房子的骨架,竹編篾子做墻體,樓板或用竹篾,或用木板,屋頂鋪草,主柱有24條。所以竹樓用料簡單,施工方便而且迅速。
民間傳說,傣族的竹樓系建房始祖帕雅桑目底首先創建。這位建房始祖,最先是受到海芋葉、芭蕉葉可以擋雨的啟示,用樹葉建蓋了一間平頂葉屋。但平頂葉屋根本擋不住雨,人們住在屋里照樣遭受風吹雨淋。爾后,他又在獵狗坐地淋雨姿勢的啟發下,建蓋了一種稱為“杜瑪些”的狗頭窩棚,將平頂屋面改為偏廈。
這種屋子可以避雨,但仍不能避風、避濕,大雨不時飄進屋內,屋內的地面上泥水橫流,不便居住。帕雅桑目底決心重建一種又能遮雨,又能擋風,又可防濕的住房。他不斷地建,不斷地拆,但始終沒想出一個好的建房方案。一個風雨交加的早晨,他突然發現有只金鳳凰飛來落在離他不遠的地方,低頭垂尾,兩翅微張,雙腳立地,做出一副欲飛之勢。帕雅桑目底在金鳳凰的啟示下,突然想出了建蓋高腳竹樓的主意,按鳳凰低頭垂尾張翅之姿,建蓋了“烘亨”竹樓。后來才演變為現在的竹樓。
傣家竹樓均獨立成院,并以整齊美觀的竹柵欄為院墻(筑矮墻為院墻者亦常見),標出院落范圍。院內栽花種果,有芭蕉葉“搖扇”,有翠竹襯托,有果樹遮蔭,有繁花點綴,一幢竹樓如同一座園林。綠蔭掩映的竹樓,可避免地下濕氣浸入人體,又避免地表熱氣熏蒸,是熱帶、亞熱帶地區極為舒適的居室。
古建中國求購云南昆明的老房子、民宿,有資源者可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