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一年一度的“三八婦女節(jié)”,雖說現(xiàn)在的三八節(jié)源于1903年3月8日美國芝加哥婦女大罷工,由1975年被聯(lián)合國確認(rèn),但實際上婦女節(jié)并不是外國人的創(chuàng)新,中國古代早有"婦女節(jié)",且傳承了數(shù)千年。
1、女兒節(jié)
古時,農(nóng)歷五月初五“端午節(jié)”也稱女兒節(jié),這是一年之中的第一個婦女節(jié)。
這一天,女孩子被裝扮得格外美麗嬌俏,花枝招展。家家戶戶都要給女孩的頭上簪以石榴花,紅艷艷的石榴花插在妙齡女孩的烏云般的青絲間,十分俊美。已經(jīng)出嫁的閨女也要回娘家探望,母女團聚,重溫親情,重敘舊話。還有的人家用巧手細(xì)致編織,把顏色鮮麗的花紅綾線編織成櫻桃、桑葚、葫蘆、角黍等形狀,再用五彩的絲線穿起來,佩戴在女孩的身上。
明朝的余有丁在其《帝京五日歌》中寫道:“都人重五女兒節(jié),酒蒲角黍榴花辰。金鎖當(dāng)胸頭當(dāng)簪,衫裙簪朵盈盈新。”就生動地描繪出了當(dāng)時歡度女兒節(jié)的動人景象。明代沈榜《宛署雜記》云:“五月女兒節(jié),系端午索,戴艾葉、五毒靈符……飾小閨女,盡態(tài)極妍,出嫁女亦各歸寧,因呼為女兒節(jié)。”
2、六月六,請姑姑
在古代,六月初六也是“婦女節(jié)”。這一天,家家戶戶接已經(jīng)出嫁的女兒回娘家。清代嘉慶《合肥縣志》記載:“六月六日謂之過半年,婦女偕婿歸寧。”這一天也是臺灣省的女兒節(jié)。臺灣省從2003年起每年都要舉辦“勇氣、活力、自信、知識”的優(yōu)秀少女選拔活動,以此體現(xiàn)對女性的重視。
“六月六,請姑姑”。古時每逢六月六這一天,各家各戶都要請回已出嫁的老少姑娘,好好款待一番。傳說此俗由春秋戰(zhàn)國時期狐偃改過的故事而來。
晉國宰相狐偃因功而驕橫。其兒女親家、晉國功臣趙衰直言數(shù)落其敗行,后被氣死。趙衰子、狐偃女婿氣極欲于六月六日在狐偃生日這天,暗除之,并謀于其妻狐偃之女。狐偃女不忍,終返娘家密告于母。狐偃于放糧中親見百姓疾苦,已悟己錯,更聞女婿此謀,愈加悔痛。于是翻然悔悟,于六月六登門向女婿認(rèn)錯,翁婿和好如初,倍加親善。為了永遠(yuǎn)記住這個教訓(xùn),狐偃每年六月六都要請女兒、女婿回來,征求意見,了解民情。這一做法后來傳到民間,老百姓各個模仿,也都在六月六請回閨女,應(yīng)個消仇解怨、免災(zāi)去難的風(fēng)俗。
3、乞巧節(jié)
農(nóng)歷七月初七,坊間稱為“乞巧節(jié)”或“女兒節(jié)”,是個帶有神話色彩的婦女節(jié)。南北朝時的《荊楚歲時記》載:“是夕,各家婦女結(jié)彩縷穿七孔針,或以金、銀、榆石針,陳果瓜于庭院中以乞巧。”在一些地方縣志中也有“七月七夕為女節(jié)”的記載。相傳織女心靈手巧,每年七月初七晚上,婦女們要擺香案、設(shè)瓜果、穿針引線乞求靈巧。
唐人非常重視“婦女節(jié)”,一到七夕節(jié),女子都會對鏡梳妝,認(rèn)真打扮,然后在七夕之夜拜月乞巧,唐朝詩人權(quán)德輿在《七夕》詩中寫道:“家人競喜開妝鏡,月下穿針拜九霄”,描寫的就是當(dāng)時的七夕之夜的情景。
在七夕之夜的乞巧活動中,若有蜘蛛張網(wǎng)于穿針臺上,則被認(rèn)為是大吉。因為蜘蛛被稱為“喜子”,乞巧時遇到蜘蛛,是大吉的好兆頭。唐朝詩人劉言史在《七夕歌》中寫道:“碧空露重新盤濕,花上乞得蜘蛛絲”,說的就是乞巧遇到蜘蛛的事情。唐朝的宮中也有七夕之夜拜月乞巧的風(fēng)俗,唐朝詩人王建在《宮詞》中寫道:“每年宮里穿針夜,敕賜諸親乞巧樓。”為了更好地讓女子們在七夕之夜拜月乞巧,唐朝的皇宮中甚至還特制一種七孔金鈿針,供宮女們在乞巧時使用。
宋、明代,"七夕"這天婦女的待遇就更高了:女人要穿紅戴花,用五彩綾線結(jié)成櫻桃、角黍等形狀穿線佩身,家中還要備足美食供女人享用。明代《帝京午目》中說:"七夕女兒節(jié),角黍展榴裙。"《帝京物略》中也有"七夕,父母家必迎女食花糕……亦曰女兒節(jié)"的記載。
在中國文化發(fā)祥地的黃河流域,民間的風(fēng)俗直截了當(dāng)?shù)匕哑咴缕呦ΨQ為“女節(jié)”。例如,河南省《宜陽縣志》載:“七月七夕為女節(jié),陳瓜果,祀天孫以乞巧。”陜西省《蒲城縣志》又載:“七月七日,迎新嫁女避節(jié)。”為什么遇到這個女節(jié),偏偏又要避它呢?司馬遷在《史記?天官書》中說:“織女,天女孫也。”《漢書?天文志》也說:“織女,天帝孫也。”
在傳說中,天帝對于天女與牛郎的愛情,竭力加以阻止和破壞。他長年把他們分隔在天河南北,不讓他們相會,僅僅在每年一度的七月初七才允許他們見一次面。民間父母對于新出嫁的閨女,每到七月初七要把她接回家來,意思是為了保護女兒和女婿的幸福生活,以免天帝發(fā)覺他們在一起,而在七夕之后強迫他們分開。
傳說中織女這個典型的女性形象,是令人尊敬的勞動巧手。正因為這樣,所以歷代的婦女都要在七月初七這一天去向織女乞巧,希望她把女紅技藝傳授給世上的婦女。這里所謂的“巧”主要是指勞動技巧的巧,而婚姻匹配的巧自然也包含于其中。
有的人著重把男女相愛作為七月七夕的主題,尤其像唐明皇和楊貴妃那樣,“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的戀愛生活,也曾被人羨慕。然而,廣大的婦女卻是更多地重視天女的生產(chǎn)勞動。所以,晉代葛洪編輯的《西京雜記》中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人俱習(xí)之。”從漢代以后,凡是七月初七都有類似的記載,有的“穿七孔針”,有的“滌油器瓶罐之類”,有的“儲露水作面”,有的“滌梳具并濯發(fā)”。這些都表明中國婦女勤勞操作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習(xí)慣。
4、重陽“女兒節(jié)
婦女節(jié)便是農(nóng)歷九月初九。重陽節(jié)之所以是女兒節(jié),應(yīng)當(dāng)歸因于此日的民俗。明代劉侗《帝京景物略》:“(九月)九日,父母家必迎女歸寧,食花糕。歸寧就是已嫁之女歸省父母,花糕是指摻入干果,插上裝飾旗的重陽糕。”劉侗的記載里尚無女兒節(jié)的名稱,有之,則見于《大興縣志》:“九月九日……父母家必迎女歸,亦曰女兒節(jié)。”明清時北京分宛平、大興兩縣,故知京師已有重陽節(jié)亦曰“女兒節(jié)”的說法。清乾隆時潘榮陛《帝京歲時紀(jì)勝》亦載:“京師重陽節(jié)花糕極勝……市人爭買,供家堂,饋親友……有女之家,饋遺酒禮,歸寧父母,又為女兒節(jié)云。”
家堂是古時陳設(shè)祖宗神主(牌位)之處,以花糕“供家堂即表示祀先人;饋遺(wèi,致送)酒禮必有重陽糕在內(nèi),似為姻親家互贈,而已嫁之女歸寧即是節(jié)俗,遂稱此日為女兒節(jié)”。它與重陽的名稱來自兩個最大的陽數(shù),《易經(jīng)》以一、三、五、七、九為陽數(shù),九最大最重。
四個女兒節(jié),五月初五,六月初六,七月初七,九月初九,都是陽數(shù)相重,只不過相重的陽數(shù)大小之別。這倒并非出于故意安排,它們也都不是從陽數(shù)上得名。在古代婦女節(jié)的重要程度上,七夕有女兒節(jié)之稱,當(dāng)在最前,其次是端午,接著是六月六,最后才是重陽。但從意義上說,端午兼屬小閨女、已嫁女,六月六專屬已婚女,七夕專指小閨女,重陽又專屬已嫁女,同中有異,相映成趣。
除了上述的四個“婦女節(jié)”,在少數(shù)民族中,古時的"婦女節(jié)"習(xí)俗也是數(shù)不勝數(shù),如苗族姐妹節(jié)、怒族仙女節(jié)、侗族姑娘節(jié)、壯族婭拜節(jié)、藏族女兒節(jié)等,這些都是中華女性盡展美麗和聰明才智的重要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