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革開放后,中國加快了城市化的進程,無論是大城市,還是小城鎮,在城市建設中都不斷舊貌換新顏,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但是,在當下的城市建設中卻往往存在著一些誤區,既有礙于城市發展整體風格的塑造,又有損于城市建設個性的形成。如何走出城市建設的誤區,使我國的城市化進程更加健康有序,無疑是一個值得關注的課題。
要走出崇洋的審美誤區。一些地方片面追求以歐化為美,缺乏注重民族化、個性化的見識,無論是市府設施,還是住宅設計;無論是游樂園的規劃,還是影劇院的布局,都充滿著歐化色彩:從雅典式的裝飾,到羅馬式的雕塑;從拜占廷式屋頂,到哥特式框架,從豪華的巴洛克、洛可可風格,到英國式的風情,以致形成一種不倫不類非驢非馬的城市風貌。究其根由,恐怕是由于缺乏對于城市發展歷史與現實周密的調查與分析,缺少對于現代城市建筑發展現狀的研究,更缺乏有關專家學者詳盡的論證,而決策者本身在文化底蘊、建筑審美方面也有不足。
其實,城市建筑也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載體,在城市建設中應該努力發掘與繼承民族化的傳統,需要在借鑒與融合外國城市建設的長處的同時,建構具有個性的城市景觀,既不落后于世界建筑潮流,又弘揚自身文化的傳統。
要走出建筑追求高大奇異而缺乏以人為本意識的價值誤區。在當下的城市建設中,一些城市急于追趕所謂的“國際一流”,以現代摩登大廈為城市的榮耀,城市建設布局規劃往往也圍繞這些高大奇異大廈展開。其實在世界城市建設規劃歷史中,有著不同的城市規劃理念。20世紀20年代,法國建筑師勒?柯布西耶提出了“城市集中主義”的思想,主張充分利用現代技術成就,建造高層高密度的建筑群,使城市集中發展??傻搅?0年代,美國建筑師賴特就提出了“廣畝城市”的見解,提出隨著汽車和電力工業的發展,
已沒有將一切活動集中于城市的必要,分散將成為未來城市規劃的原則。現代城市的急速發展,反對城市建筑的過于集中,反對城市人口的過度積聚,在提倡以人為本、以民為本的思想中,追求合理地規劃城市發展,妥帖地規劃城市人生活與生產區域,反對各城市各區域一味以建筑高樓大廈為目的,而忽略對于城市人生活環境、生態環境的考慮,反對在長官意志左右下城市建設的無序發展,提倡將建設“宜居城市”置于重要位置。
要走出忽視文物保護而一味破舊立新的歷史誤區。由于各種原因,不少人有一種新舊對立的觀念,鄙視反對一切舊物,贊賞推崇一切新事,“舊的不去、新的不來”也成為一些城市的口頭禪。也許我們民族的歷史太悠久了,也許有的主事者缺乏歷史意識,也許有的市民急于斂財,以至于在城市建設中常常使一些很有文物價值的建筑頃刻之間夷為平地。在有些地方,雖然也努力保護古建筑,但是卻往往將古建筑修葺一新,古建筑煥然一新的面貌令人啼笑皆非。還有些地方則熱衷于制造假文物,或興師動眾劈山造像,
或侵占良田建造寺廟,或大力新建名人故居,構成了毀真文物造假文物的奇特境況。早在1933年8月,國際現代建筑協會就通過了有關城市規劃的理論和方法的《雅典憲章》,該憲章特別指出,保存好代表某一時期的、有歷史價值的古建筑,具有教育今人和后代的重要意義,在可能的條件下,交通應避免穿越古建筑區。中華民族自身歷史上也是相當重視文化的延續和傳承的。城市建設有時也許不可避免地要在古今新舊之間作出抉擇,但這種抉擇應該是相當慎重的。
走出片面理解現代化而導致的生態誤區。在城市建設過程中,有一種心照不宣的意識:現代化就等同于城市化,現代化就等同于摩登時尚,現代化就等同于物質享受。人們往往缺乏對于現代化過程的辯證思考。世界現代城市的發展,在給人們提供現代化的物質享受的同時,同樣給人們帶來了某種侵害。無論是現代信息技術對于人們平靜生活的干擾,還是現代交通設施對于人們寧靜心態的打攪,其實都不容小視。城市的現代化尤其對于生態平衡具有明顯的威脅,一些城市建設的過程,由于缺乏前瞻意識,僅僅注意到
眼前的實利,而忽略對于人們生活環境的保護,以至于破壞了生態的平衡,如建設過程中的光污染、聲污染,高樓大廈對于人生活所需陽光的遮擋,汽車廢氣對于人們生活質量的損害等等。在追求可持續發展的今天,我們在城市建設過程中,必須要有保持生態平衡的前瞻意識。因為從某種角度說,如果建造了一座摩天大樓,卻嚴重破壞了生態環境,那么可以說它是過大于功的。
總之,世界加快了全球化的步伐,中國社會也加快了城市化的腳步,在城市建設過程中,應該具有正確的審美觀、價值觀、歷史觀和生態觀。城市建設必須穩妥切實,必須有符合實際的發展規劃,規劃的制定和實施必須有科學指導和專家意見。在城市建設中,要反對一味以歐化為美的審美追求,提倡注重城市建設的民族化和個性化;反對一味以高大新奇為好的建筑設計,提倡以人為本、以民為本的思想;反對一味破舊立新的建設思路,提倡文物保護、善待歷史的意識;反對片面理解現代化,提倡生態平衡的前瞻意識。只有這樣,我們的城市建設才能真正走上有序健康的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