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學堂的開學時間
古代中國是傳統的農業社會,一切社會活動都會圍繞著農事展開。春夏秋正值農忙之時,想上學,那就要等到冬季農閑的時候了。
在漢代,最為流行的是春,秋,冬季入學。漢崔寔《四民月令》記載了具體入學時間:正月農事未起、八月暑退、十一月硯冰凍時。
南北朝時期,冬季入學成為了主流。《北齊書·李鉉傳》中便有“春夏務農,冬入學”的說法。
到了宋代,冬季入學的時間不再是十一月了。陸游《冬日郊居》一詩中云,“兒童冬學鬧比鄰,據案愚儒卻自珍?!弊宰⒓捶Q,“農家十月,乃遣子弟入學,謂之冬學?!?/span>
古代是沒有寒暑假的,那么古代學堂的假期和我們現在有什么不同呢?
古代學堂的假期
我們現在的假期有:端午、中秋、新年等等這些傳統假期,而在古代除了這些傳統假期,他們還有三個比較特殊的假期。分別是:“旬假”、“田假”、“授衣假”。
旬假:旬假是一種常假,規定是十天就可以休息一天。徐鉉《九月三十夜雨寄故人》:“寂寥旬假日,蕭颯夜長時。”
田假:因農事忙而放假,故名。也稱作“農忙假”每年五月開始,為期一個月,這一個月內,學子可以回家幫家里務農。《新唐書·選舉志上》:“諸學生通二經,俊士通三經已及第而愿留者,四門學生補太學,太學生補國子學。每歲五月有田假,九月有授衣假?!?/span>
授衣假:國學每年九月的假期,據史料記載“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每年的九月份天氣轉涼,出門在外的學子需要回家收衣,到學堂過冬,為期一個月?!缎绿茣みx舉志上》:“每歲五月有田假,九月有授衣假?!碧茝埣逗妥笏驹芍星锞印分牛骸俺醍斒谝录?,無吏挽門鈴?!?/span>
看到這里,你是不是對古代學堂多了些了解呢?再者,古代的交通,遠不及現在發達,相比古代學子的“客舍并州已十霜,歸心日夜憶咸陽?!蔽覀儸F在的學生是不是很幸福呢。另外古代學堂的學習內容也與現在大相徑庭。
古代學堂的學習內容
雖然大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不同時期學習的側重也有所不同,但總結下來就是:禮、樂、射、御、書、數六種基本才能。
禮即禮節,相當于我們的德育課;樂是音樂、詩歌、舞蹈等;射即用以鍛煉體格的射箭技術;御則是指駕馭馬車的技術;書是書法;數即算學,也就是讓很多人頭疼的數學。
另外,古代的學子可沒有我們現在這樣的義務教育,根據朝代的不同,學費也有不同的規定。
古代學堂的學費
夏商周時期,學堂為貴族而設,是“學在官府”,所以并沒有學費一說。到了春秋時期,隨著學堂的普及,上學需要交學費就成了自然的事情,孔子有云: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意思是:給我十條肉,我便教你。所以古語中的“束脩”就成了學費的代名詞。
而歷史上學費最高的時期便是隋唐了,隨著科舉制度的產生,上學與為官有了密切的聯系,想通過求學而走上仕途的寒門學子數不勝數,這便刺激了學費的上漲。
與隋唐正相反的是宋朝,官家不止包辦了學費,甚至還會給一些“太學”的學生發放補助,可以說是很支持學子們的學習事業了!而明清時期的私塾學費則是老師和家長“商量著來”,少則80斤,多則120斤的麥子就成了私塾先生的主要經濟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