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家大院位于山西省晉中市,地處晉商老街東端,始建于清乾隆年間,距今已有近300年的歷史。渠家大院與祁縣的喬家大院、靈石的王家大院、太谷的曹家大院等晉商大院,堪稱民宅建筑藝術中的典范。渠氏家族是明清以來聞名全國的晉中巨商之一,在山西省祁縣城內建大院,千余間房屋,人稱“渠半城”。
渠氏原籍為上黨長子縣,明朝時先祖渠濟經常往返于祁縣上黨之間倒販土特產,利用兩地價格差異,從中贏利,天長日久,有了點積蓄,便在祁縣城內定居下來。他的兒子仍以小販小賣為謀生手段,隨著買賣的日漸興旺,渠家逐漸富裕起來。到第9世時,家道初步呈小康景象,結束了攤販生活,始設鋪面,創立字號。
第14世渠同海由“走西口”經商致富,獨自開設了“長源厚”字號。第15世渠映滿又增設了長源川、長順川兩個大茶莊,從兩湘采辦茶葉,再經銷到各地。到16世渠長瀛時,又開始在長江流域販運食鹽,到這個時候,渠家已經積累了大量的商業資本。到第17世“源”字輩時,渠氏商業進入了黃金時期,達到了輝煌的頂點。
傳聞祁縣渠家資產在300至400萬兩白銀之間,實際上遠遠不只這些。也有說,渠源湞生前建有銀窯一座,他死后后人從中挖出白銀300萬兩。又傳說,辛亥革命以后,閻錫山任山西省軍政府都督時,財政困難,曾托人向渠源湞代理錢,渠源湞借給軍費30萬兩。從這些傳聞中亦可印證其富有程度。
渠氏家族中較為顯赫的人物是渠源潮、渠源湞、渠源淦、渠本翹和渠晉山。渠源潮、源湞和源淦是親叔伯兄弟,分別稱為“田喜財主”、“旺財主”和“金財主”。源潮雖為富家子弟,但不喜奢華,持家嚴謹,自奉儉約,生性寬厚,樂于助人。源湞自幼讀書時就非常聰明,后來在經商中也是公認的高手,經商一生幾乎沒有賠累虧損,而且有這樣一句話“旺財主,有眼力,賺錢不鉆錢眼子”。渠源淦卻和他們不一樣:是一個標準的紈绔子弟,他喜好戲曲,承辦了“上下聚梨園”,是晉劇歷史上第一個字號班。
渠家大院建筑特色
整個建筑群總面積23,628平方米,現已開發出7,500平方米,整座大院宏偉莊重,高峻威嚴,氣象森然,散發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氣質、神韻,全國罕見的五進式穿堂院。明樓院、統樓院、欄桿院、戲臺院巧妙組合,錯落有致。懸山頂、歇山頂、卷棚頂、硬山頂形式各異,主次分明,濃縮著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和深厚藝術底蘊,有著極高的文化價值、藝術價值和人文價值。
院落之間,有牌樓、過廳相接,形成院套院、門連門的美妙格局。其中石雕欄桿院、五進式穿堂院、牌樓院、戲臺院,堪稱渠家大院的四大建筑特色。牌樓巍峨壯觀,眺閣玲瓏精致,院院之間有過廳,牌樓相隔,層次分明,活潑有趣。屋內屋外彩繪華麗,堆金瀝粉。木、石、磚雕俯仰可見,題材廣泛,寓意祥和,刀法精良。
大院外觀為城堡式,墻高十余米,高大的拱式大門洞,上有玲瓏精致的眺閣。院內建筑布局合理,主側院主次分明,院落青石奠基,水磨青磚砌墻。院與院間隔有牌樓、過廳,明樓、統樓遙相呼應。磚、木、石雕等裝飾藝術也豐富多采,技藝精湛,體現了中國傳統雕刻藝術的獨特魅力。走進渠家大院,猶如走進了一座雕刻藝術博物館。
磚雕,俗稱“花雕”,是古今建筑中的重要裝飾手法之一,在我國已有數千年的歷史。明清時期,磚雕被廣泛應用于民居建筑,尤以地上文物著稱的山西,磚雕更以規模大、構思巧、技法精而聞名中外,成為我國北派磚雕技藝的代表之一,被稱為山西磚雕或晉派磚雕。2008年,山西民居磚雕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名錄。
渠家大院氣勢宏偉,布局精妙。從室內到室外,從外檐到內檐幾乎所有構件上都有雕飾。木雕藝術主要應用在門戶、窗欞、隔扇、屏風、掛落、匾額、垂柱、雀替、梁枋等建筑構件上,題材豐富,技法高超,或富麗豪華,或古樸典雅,或金玉滿堂,或書香盈屋,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觀賞價值。渠家大院中的木雕技法多樣,有平雕、剔雕、透雕、貼雕、嵌雕等,堪稱清代民居建筑的精品。渠家大院氣勢宏偉,布局精妙。從室內到室外,從外檐到內檐幾乎所有構件上都有雕飾。
木雕藝術主要應用在門戶、窗欞、隔扇、屏風、掛落、匾額、垂柱、雀替、梁枋等建筑構件上,題材豐富,技法高超,或富麗豪華,或古樸典雅,或金玉滿堂,或書香盈屋,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觀賞價值。渠家大院中的木雕技法多樣,有平雕、剔雕、透雕、貼雕、嵌雕等,堪稱清代民居建筑的精品。
石雕在山西民居建筑中運用也十分廣泛,渠家大院的石雕皆為青石雕,主要在欄桿、門礅、柱礎、門框、窗沿等建筑部位進行藝術裝飾。此外,在建筑容易磨損或受磕碰的部位,如踏跺石、角柱石、檻墊石、出水口等處,也都十分注重雕飾。
渠家大院現已被開辟為晉商文化博物館,以七大系列28個展室向游客系統全面的介紹了晉商的發展與衰落歷史。渠家大院堪稱傳統民宅建筑藝術的佳作,為中華文明的一顆民居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