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社區”成為了疫情防控戰中的“基本作戰單位”,并最終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由此,社區建設和管理的重要性得到了更廣泛的關注,同時也引發了更深層次的思考:未來的社區應該必備什么樣的配套及條件?
什么是未來社區?
社區,不僅是城市的基本單位,更是城市文化融合、市民凝聚力和幸福感提升的重要場所。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深入,社區也亟需迎來功能轉型,逐步轉變成更具人文關懷、智慧、低碳、共享的區域。如此態勢下“未來社區”概念應運而生,并成為智慧城市構建的重要元素之一。
2019年,浙江省率先按下“未來社區”建設的啟動鍵,在省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未來社區”這一概念,并著手推進首批24個試點項目。
相較傳統社區,未來社區更“以人為本”,注重滿足居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及優質環境的打造,重視數字技術在社區建設運營中的應用及低碳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的實施。
如何打造未來社區?
在去地產化的大背景下,“未來社區”圍繞社區全生活鏈服務需求,以“社區生活”為切入點,“人本化”為核心、“生態化”為特色、“數字化”為路徑,并將這一理念貫穿于舊城改造與新型社區打造,為全國可持續的智慧化服務社區生態圈的實施做出積極的探索作用。
建設高標準未來社區需要以未來鄰里、教育、健康、創業、建筑、交通、低碳、服務和治理為引領的“九大場景”進行科學布局。同時,圍繞“三化九場景”的目標導向,可細分出33項重點指標,在實踐中大膽探索建設具有歸屬感、舒適感、未來感的新型城市,打造真正符合“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未來社區。
面臨哪些挑戰?如何應對?
在具體落實未來社區“三化九場景”的過程中,仍然面臨著一些新的挑戰。仲量聯行攜手阿里云,共同參與了首批多個試點項目,最終發現:未來社區的建設在如何充分體現項目特色,以及如何實現可持續化運營這兩點上是關鍵。
挑戰一:未來社區實施如何規避千篇一律的模塊化構建?
在未來社區的頂層設計中,浙江省發改委根據九大場景,分別制定了約束性和引導性指標,不僅明確了建設理念(5-10-30分鐘出行圈/TOD導向開發),指定了功能單元(幸福學堂/雙創空間),甚至在建筑外觀形式上也給予了一定的要求(垂直綠化/裝配式建筑)。
但高度規范化的指標體系亦帶來一絲擔憂:隨著未來社區項目的高效推進,在不久的未來,是否將在全省各地涌現出一批高度相似的典型案例?
針對這一問題,我們需要明確的是“三化九場景”是實現“未來社區”的技術手段而非項目特色,因此有必要在細化技術規范之前聚焦項目自身稟賦和周邊資源競合,從市場可持續發展的維度確定項目整體發展策略。
在首批未來社區項目中,瓜山社區地處城北十大產業平臺腹地,依托拱墅區六大專項行動及周邊智慧網谷數字經濟小鎮的創新驅動,瓜山社區在建筑外立面重塑、主題組團重構的基礎上,通過5G、智慧停車、遠程醫療、人臉識別等數字化技術賦能,將原先不起眼的農居房搖身一變打造成了科技感、設計感、現代感并存的“未來社區”,進一步承載了將產業與社區融合的區域使命。
首批未來社區項目:瓜山未來社區
挑戰二:未來社區對前期建設及后期運營提出了更為嚴苛的要求,如何實現未來社區的可持續化運營?
首先,在九大場景的建設中,不僅需要營造項目的開發亮點,而且需要從項目經濟可持續性與應用科技可落地性兩個層面進行充分系統的研判,在滿足約束性指標的基礎之上,適當選擇引導性指標予以建設。
其次,為未來發展預留充足空間,并以超前眼光對未來社區進行規劃建設。舉例來說,未來社區計劃在后期運營過程中不收取物業費用。由此,運營方一般會通過提高運營收益來補貼物業管理支出。仲量聯行認為,只有通過更智能的設施設備(如在社區內構建社區大腦)、更高效的協作模式、更創新的管理機制,才能從源頭解決“物業服務居民零付費”所帶來的收支平衡難點。鑒于此,在規劃建設中需充分把握科技發展脈絡,為未來運營的智慧化升級預留空間。
沖寒已覺東風暖,以大力發展新基建為契機,充分挖掘數字化平臺的優勢,將公共服務、社區治理、綜合配套、居民生活在系統化平臺上加以實施并管理,或將成為未來城市管理中的重要模塊。
“未來社區”可持續運營探索將不僅僅局限于某一城市基礎單元,未來,如何跳出傳統房地產開發思維,通過物理空間的延展、多方主體的協作共贏、治理模式的創新改革,深化完善“未來社區”的系統化綜合管理理念,進一步為城市有機更新提供更多的示范與探索,才將是“未來社區”概念的進一步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