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信息化加劇,國與國之間、地區與地區之間的文化交流越來越頻繁。信息的無障礙交流加速了國家之間、地區之間文化的融合。信息的易于獲取,外來潮流文化的新奇,無不吸引著人們的眼球。快節奏的生活讓外來流行文化更加適應現代人的生活,人們很難悠閑自得地靜下心來品評一段傳統戲曲。傳統戲曲在現代的傳承接續出現了困難,很多戲曲唱腔的內容、技巧、風格、流派等,面臨著后繼無人而默默消亡的窘境。傳統戲曲的路在何方,未來又應該如何發展,這是每一位炎黃子孫都應該思考的問題。要讓傳統戲曲在現代生活中煥發新的活力,在傳承中接續戲曲前路,就要通過創新的形式為傳統戲曲注入新的發展活力。
一、引言
我國傳統文化內涵極其豐富,受到多民族文化和不同地域的影響,同一種傳統文化最終的表現形式都會有所不同。中國傳統戲曲是最能影響我們生活的傳統文化之一。它曾經是我國人民日常接觸最頻繁的文化娛樂活動。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變遷,人們的生活節奏不斷加快,流行文化時時刻刻地占據著現代人的內心,傳統戲曲已經很少有人喜歡了。為了使得傳統戲曲更好地接續、傳承,讓我國人民重新喜歡戲曲,只有將傳統戲曲不斷創新,才是戲曲未來的發展之路。
二、簡述傳統戲曲
戲曲最早的形式是由人類早期的祭祀舞蹈演變而來的,傳統戲曲在發展過程中融合了我國多民族文化的特點,在不同地區也形成了各自的形式和流派。直到元朝時,隨著經濟、文化的發展,戲曲發展到了巔峰,也誕生了許多膾炙人口的經典曲目,如《西廂記》《牡丹亭》《竇娥冤》《打金枝》等。
傳統戲曲的基本表演形式分別為唱、念、做、打,戲曲人物在表演的過程中不僅要通過自己的吟唱來展示人物性格和內心世界,同時還要通過手勢、姿態等身體語言來豐富舞臺表演的內涵。傳統戲曲對戲曲表演者基本功的要求非常高,這里不光要有清亮的嗓音,還要有扎實的表演功底。在道具和環境上,也需要根據具體的曲目進行調整。
常見的傳統戲曲有:京劇、豫劇、評劇、越劇和黃梅戲等,此外不同地區也有不同的戲曲種類。
三、傳統戲曲遇到的困難
(一)地方性限制
我國的傳統戲曲在發展過程中,地方色彩非常濃郁。這是戲曲在演變發展中吸收當地文化造成的。而其中最顯著的地方特點便是語言特點。我國的語言體系較為豐富,在發音和用法上更加貼近當地人的生活習慣。傳統戲曲在表演的過程中大都采用這種發音。三里不同調,十里不同音。這就使得我國傳統戲曲一旦出了當地,很難受到其他地區人民的認可和歡迎,限制了戲曲的廣泛傳播。如果為了戲曲流通和傳播的便捷,將戲曲內容轉化成現代漢語進行傳唱,雖然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們的理解難度,便于聽眾了解曲目的意思,但是現代漢語的重編和古文還是有很大區別的,在韻腳的運用上現代漢語是不突出的,如果直接進行傳唱,失去了傳統戲曲唱腔起承轉合的獨有韻味,也缺乏戲曲地方性的特色,同時傳統戲曲在一定程度上也承載著各民族、各地區不同的文化內涵,不利于地方文化和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和傳承。
同時,傳統戲曲在曲目內容上,偏向于古代文化,現代人的文化生活與思維方式和古人是有很大區別的。傳統曲目在創作中也常常反映當地的文化生活,現代人在沒有足夠的文化積淀下,對劇中的生活不熟悉,比較陌生,就很難理解傳統戲曲中的生活場景和內容,阻礙了傳統戲曲向大眾的傳播[2]。
(二)缺少傳承者
在現代生活中,戲曲的觀眾群體比較狹窄,現代人對傳統戲曲的形式和內容在接受和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難,很難保持在平和的心態中去靜靜地欣賞和理解。真正對傳統戲曲感興趣、喜歡的還是上一輩人。因為受限傳播所限,大眾對于傳統戲曲不夠了解,即使有一定的認識,還是會存在一些歧視和誤解,而現代傳統戲曲的學習和傳承正是因此逐漸受阻,年輕人很少能夠接觸到戲曲,也就無法了解戲曲的內涵,更失去了體會傳統戲曲自身魅力的機會,長此以往,惡性循環下去,傳統戲曲的沒落是很難阻擋的[3]。
同時,流行音樂曲調簡單,歌詞內容更加貼近現代人的生活,更易于理解,年輕人跟隨歌者哼唱幾遍,就可以熟練完整地進行表演。而傳統戲曲的曲目在內容上需要表演者反復進行揣摩,把握情節的發展和人物的心理活動,通過自己生活閱歷的逐漸增加去闡釋曲目的內容。傳統戲曲在唱念的技巧上,也需要從小每天清晨練嗓、擴音,日積月累才能夠勝任。同時傳統戲曲內容的音韻感非常強,在演唱時使用轉音等技巧,需要不斷地練習才能夠有所成就,不是跟著哼唱兩遍就能夠掌握的,這也給傳統戲曲的傳播增加了難度。而面對現今快節奏的生活,現代人很難有充裕的時間、平穩的心態去了解傳統戲曲,更加熱衷于快餐文化的便捷、易于理解和豐富。
四、傳承與創新
(一)加強人才培養
傳統戲曲要想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進行文化傳承,就必須加強對傳統戲曲人才的挖掘和培養。結合當下的流行音樂文化,我們不難發現某種規律,歌者是通過流行音樂受到普通大眾關注的,歌者如果有了長遠的發展,流行音樂本身和歌者是一體的,歌者同時也帶動了流行音樂文化的發展。因此,中國傳統戲曲要想有更好的發展,得到全社會不同層次人的關注,受到認可,就要加強戲曲人才的挖掘和培養。這些例子在當今社會非常多,也非常典型。例如,某位戲曲表演者曾經默默無聞,在參加大平臺的選秀活動中脫穎而出,讓越來越多的人了解了傳統戲曲曲目,進而被傳統戲曲獨特的唱腔所吸引,大眾會主動去尋找關于傳統戲曲的相關資料。傳統戲曲使表演者變得炙手可熱,也使傳統戲曲得到了廣泛傳播。
(二)運用信息化傳播手段
面對現代化的信息社會,人們接受信息的方式也從過去需要專門的特定的場所變為隨時隨地都可以獲得。信息化的傳播手段已經逐漸深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而傳統戲曲應該改變自身傳統的傳播方式,在傳播過程中不僅要發揮劇場、表演舞臺的傳播方式,不被其限制,還要把現代信息技術的傳播手段引入。
具體來講,就是把傳統戲曲的曲目進行混剪,通過錄制音頻和視頻,把傳統戲曲轉化為數字信息,上傳到網絡,供大眾欣賞和品評。數字化的傳統戲曲傳播手段,更加切合現代人獲取信息和使用信息的方式,同時數字化的傳統戲曲傳播方式也能夠擴大戲曲受眾,讓不同層次的人都能夠有機會欣賞傳統戲曲。而視頻化的傳統戲曲欣賞方式,能夠讓聽眾在聆聽傳統戲曲韻味的過程中,通過舞臺、道具、服裝等,更好地理解曲目內容,豐富受眾的體驗,讓大眾在視覺上充分享受。因此,傳統戲曲想要發展創新,最終得到繼承,就需要和時代接軌,適應現代化信息的傳播方式,將經典曲目通過信息化手段廣而告之。
(三)積極宣傳
任何文化的傳播都離不開豐富合理的宣傳手段。傳統戲曲在宣傳的過程中也要重視宣傳的重要性。當地政府在傳統戲曲的保護和創新發展上應該起到積極的帶頭作用。通過推動當地旅游的發展,讓更多的人去當地了解當地人的民俗文化,進而推動傳統戲曲的傳播。同時,在宣傳手段上不光要用到傳統的紙媒,還要積極地把傳統戲曲帶到新媒體中。借助新媒體受眾面廣、傳播途徑多、傳播速度快等特點,把傳統戲曲和現代信息技術、互聯網技術相融合,在更多的受眾面前展示傳統戲曲的魅力。同時,在宣傳上,不應該將宣傳手段限制在傳統戲曲的表演上,還應該通過選秀、比賽、綜藝節目等形式來吸引大眾的視線,通過積極引導大眾參與到這些形式中,拉近大眾和表演者的距離,讓大眾聆聽表演者自己對戲曲的認識和理解,有助于大眾加深對中國傳統戲曲曲目內涵的理解,從而使傳統戲曲的傳播更容易,人們也能更加喜歡傳統戲曲這種藝術表現形式。
五、結語
綜上所述,傳統戲曲是我國傳統文化里最寶貴的文化形式之一。雖然中國傳統戲曲面臨著因時代和環境發生巨大變化在傳承和發展上出現困難的問題,但是我們應該正視這一問題,積極利用當下的新的社會資源,大膽創新,為傳統戲曲新的發展和傳承探索出一條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