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肖倩
什么是綠色建筑?為什么要發展綠色建筑?建筑如何做到綠色環保,節能減排?相關部門如何推動綠色建筑在西安落地?帶著這些問題,記者走訪了西安市城鄉建設委員會,采訪了建筑節能相關專家,實地體驗了舒適的人居空間,揭開綠色建筑的一角“面紗”。
典型示范感受節能環保
什么樣的建筑才算是綠色建筑?中聯西北工程設計研究院工程師邢超介紹:綠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壽命周期內,最大限度節地、節能、節水、節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提供健康適用、高效實用,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他說,所謂綠色建筑的“綠色”,并不是指一般意義的立體綠化、屋頂花園,而是代表一種理念,使建筑充分利用自然環境資源,降低能耗。按照“含金量”的多少,綠色建筑評價標識由高至低分為三星、二星、一星。
位于高新區的陜西省科技資源統籌中心就是一座三星級標識的綠色辦公建筑,整個設計集成了19項新技術、新材料,堪稱西安綠色建筑的“標桿”。
近日,記者來到陜西省科技資源統籌中心,建筑外立面大面積的玻璃幕墻引人駐足,玻璃外墻平行罩著一排黑色百葉非常獨特,門廳屋頂上布滿魚鱗般的白色膜板,或打開或閉合,也很新奇。
邢超介紹,這些黑色百葉和白色膜板都是遮陽板,通過智能系統控制光線角度來遮擋灼熱的陽光,在夏季很實用,再加上呼吸式玻璃幕墻的設計,可以實現室內溫度自然降低5度以上。
他說,到了夏季最熱的時候,就開啟“土壤源熱泵”來降溫,這種設備是用特殊的管道來傳導大地的冷熱源,從而達到夏季制冷、冬季供暖的目的,要比空調節能70%以上。
隨后,記者來到屋頂天臺,除了部分區域裝上太陽能集熱板,其余區域都被各種花草苗木覆蓋,景觀怡人。
該中心還設置了雨水回收、中水利用、光伏照明等系統,讓人感受到切實的節能降耗。據介紹,該建筑節能率為73.09%,地源熱泵負責大部分空調采暖,提供100%的生活熱水量,所有項目每年能夠節能223.7446萬kw·h,節省費用約268.5萬元。
綠色技術正在工業行業中流行,日前,記者來到我省唯一一家三星級綠色工業建筑——博思格公司。站在博思格廠區,明亮的白色廠房格外耀眼。據了解,這種白色的鋼結構墻面運用了“三明治外墻保溫板”的技術,可以有效調節工廠廠房內外的溫差。而廠房屋頂表面的特殊涂層可極大地反射太陽熱能,從而避免室溫過快升高。
走進博思格辦公大樓,辦公區通暢明亮,“室內完全依靠采光天井將自然光引入室內,沒有任何外置光源”,該公司綠色建筑專員王惠說,工廠區域也采用高透光拱形采光板,聚焦投射自然光提供照明補充。進入地下室,銀色圓柱體長筒燈再度引起記者好奇,王惠說:“這屬于自然導光系統,利用光導管技術,吸收地面的太陽光線反射傳導至地下照明,晴天環境下,自然采光就能滿足需求。”
據介紹,該企業還設置有地源熱泵系統、空壓機余熱回收系統、燃氣紅外輻射取暖器、智能采集管理系統等節能項目,所有綠色項目總增量成本為699.8萬元,占建廠投資成本的10%,可節約的運行費用96萬元/年,投資回收期僅為7.3年,這在工業節能領域處在領先水平。
政策扶持鼓勵推進發展
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減少能耗,保護生態環境,2014年西安市全面深入實施“綠色建筑行動”,相繼頒布實施了《西安市民用建筑節能條例》和《西安市綠色建筑行動實施意見》,意見要求六大類建設項目必須執行綠色建筑標準,并在全國率先提出了10萬平方米以上的新建居住建筑和學生公寓要按照綠色建筑標準進行設計、施工,進一步強化了綠色建筑技術在全市的應用。
據統計,2014年至2016年底,全市共有300多個項目通過綠色建筑專家評審,綠色建筑達到4000多萬平方米。其中2016年,西安市共有145個項目通過了綠色建筑評審,累計1568萬平方米,占全省的80%,其中三星級設計、運行標識各1個,二星級設計標識項目有12個,是歷年來高等級標識取得最多的一年。
為鼓勵推進綠色建筑發展,西安對獲得綠色建筑標識的建設項目實行配套補助,補助標準為一星級每平方米建筑面積補助5元、二星級每平方米建筑面積補助10元、三星級每平方米建筑面積補助20元。目前,已獲得省市綠色建筑專項補助900多萬元。
據悉,西安市4000多萬平方米的綠色建筑,每年可節約50多萬噸標煤、減排二氧化碳100多萬噸,為治污減霾、優化城市環境空氣質量作出了積極貢獻。
嚴格標準真正造福于民
綠色建筑節能環保、提高居住品質為政府所提倡,但在施工過程中會增加建筑成本,這對于企業負擔重嗎?市民能接受嗎?就此,記者采訪了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建筑學院教授、陜西省綠色建筑評價標識評審組專家閆增峰。
閆增峰說,這會增加一定的成本,但也不是很多,西安一星級住宅建筑增量成本就很少,每平方米只有10元至20元,二星級每平方米40元至50元,三星級每平方米超過100元。2014年《西安市民用建筑節能條例》實施后,對建筑節能有了強制要求,從建筑結構到材料再到樓宇環境等都升級到環保節能的標準,按照此條例建設的樓房基本上就接近“綠色建筑一星”的標準了,所以開發商要做到一星并不難,也沒有太大的增量成本。但對于消費者來說,生活能耗少了,水費減少、電費減少……這都會極大降低居住者的生活成本。經測算,“綠色建筑一星”的新增成本在4—5年就可收回,按照建筑壽命50年計算,居住者就可以享有45年的凈得利期。
對于未來綠色建筑的發展趨勢,閆增峰說:“將更注重終端住戶的感受,今后的趨勢將會把建筑節約的能耗量化成每日變化的數據,告知住戶雖然你付出了一定的增量成本,但是提高了舒適度,節省了能源,讓市民直接感受到省錢的效果,市民就更愿意居住‘綠色建筑’了,開發商也樂意多投入資金,建更節能的房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