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沒有文化的城市沒有靈魂,沒有傳承的地方缺少鄉(xiāng)愁。來到尤溪,必訪南溪書院,領略南宋遺風,一睹大儒風范,體會理學思想。
青印溪南,牌樓矗立,青瓦飛檐。站立文公橋頭,遠望手持書本的朱熹塑像,一下就把思緒帶到八百多年前。
朱熹塑像
890年前的一天傍晚,尤溪青印溪兩岸的文山、公山同時起火,火順山脊蔓延,形如篆書“文”“公”二字。朱熹的父親朱松,看到這場大火說:“天降祥瑞,必有所印,此喜火祥兆也!”第二天,朱熹就出生了,于是根據這場大火,朱松給剛出生的兒子取名為“熹”,“熹”即“喜火”二字的組合。
朱熹的童年,基本在尤溪渡過,留下了孩提問天、沙洲畫卦、桃發(fā)二度等聰明過人、長于思考、勤奮好學的故事。朱熹是繼孔子之后,又一位對人類思想史作出巨大貢獻的文化圣哲,錢穆稱其“集北宋以來理學之大成,并亦可謂其乃集孔子以下學術思想之大成”,與孔子并稱“北孔南朱”,尤溪也被譽為“閩中尼山”“南州闕里”。朱熹于尤溪,如孔子于曲阜。
后來,朱熹出生之地——鄭氏館舍改建為南溪書院,專門祭祀朱熹。南溪書院,是朱熹少時成長的地方,也是朱子文化在民間傳播的重要陣地。
南溪書院正門
穿過重重石牌樓,立于南溪書院大門口,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南宋理宗皇帝御書的“南溪書院”匾額,其字有瘦金體的風骨。
進入書院內,半畝方塘驚喜地展現在眼底。方塘之上,架橋構亭,翹角橫空;方塘之內,天光云影,錦鯉躍動。見此情景,朱熹《觀書有感》詩句,自然浮現腦海:“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span>
半畝方塘
朱熹在《觀書有感》詩中,以“半畝方塘”喻作書,以“天光云影”比喻書中蘊含的理趣,以“活水”比喻新的領悟。最后一句“為有源頭活水來”,現在常用來比喻人只有不斷地吸取新的思想和事物,才能吐故納新、與時俱進。親臨其境,對朱熹的詩體悟尤深。
越過方塘,前方就是尊道堂,堂內懸掛周敦頤、張載、程顥、程頤和楊時、羅從彥、李侗、朱熹的木雕掛像,清晰地展示北宋以來理學的傳衍過程。每立于此,我對張載情有獨鐘,其提出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理念,總能次次震撼心靈。
尊道堂過后,就是文公祠了,這是南溪書院的主建筑。文公祠內,立一朱熹石膏塑像,像后的屏風上,刻的是明景泰皇帝頒發(fā)的祭朱熹文。像的兩旁是朱子手書板聯四幅:“讀書起家之本,和順齊家之本,勤儉治家之本,循理保家之本”。像的上方,懸掛清康熙皇帝御賜的“文山毓哲”匾額??滴趸实劢o予朱熹非常高的評價,稱其“集大成而緒千百年絕傳之學,開愚蒙而立億萬世一定之歸”。
編鐘
文公祠兩側,擺放著仿制的編鐘,這些是朱熹祭祀大典的樂器。從明弘治四年(1491年)開始,朝廷命尤溪于朱熹誕辰日特祭朱熹。從此,除了春秋兩祭和其他地方一樣外,南溪書院還多了一次祭祀,成為古代中國唯一于朱熹誕辰日祭祀的書院。2007年,尤溪結合歷史資料研究,挖掘整理、完善了“朱子祭祀大典”。該大典是專門祭祀朱熹的大型廟堂樂舞活動,與祭孔大典一樣,集樂、歌、舞、禮為一體,由降神、初獻、亞獻、終獻、賜胙、禮成6個部分構成。2011年,“朱子祭祀大典”列入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文公祠的左邊,是朱熹幼時手植的兩株香樟。相傳朱熹8歲時,其父朱松攜家入都任職。在臨行前的日子里,朱松帶朱熹在鄭氏館舍旁,種下了兩株香樟,寓意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有一位朱子后裔,聽了導游介紹后說,朱松攜兒子手植香樟,是要朱熹不忘鄭家恩情。我覺得這一說法甚好,人應常懷感恩之心。
毓秀亭
文公祠的右邊,是韋齋祠。在文公祠與韋齋祠之間,有一小亭,名“毓秀亭”,內立一碑,書“朱文公瘞衣處”?!隘帯本褪锹癫氐囊馑?,“衣”是指胎衣。尤溪舊風俗,孩子出生后,要將胎盤埋在床鋪底下。因朱松是借友人的房子暫時棲身,他可不敢把朱熹的胎盤埋在別人家的床鋪下,只能埋在外面。后人說埋朱熹胎衣的地方,正好是風水寶地,造就了朱熹不凡的一生。朱熹的后人對這座亭很是尊崇,來了都行三跪九叩大禮。
韋齋祠是祭祀朱松的地方。朱松任尤溪縣尉期間,深知自己是個急性子,于是學習戰(zhàn)國時期魏國治水名人西門豹佩韋自緩的典故,將居住的官舍命名為“韋齋”,后人因此稱朱松為“韋齋先生”。韋,就是牛皮,非常柔韌,可用來編聯竹簡,與此相關的有個成語叫“韋編三絕”。
南溪書院自命名以來,主功能不是教學,而是祭祀。原本合祭朱熹與朱松父子,元至正元年(1341年),以父子同祀一祠于禮不合,遂建兩祠分開祭祀。
在韋齋祠的天井,仿照當年孔子所見的欹器,擺放在兩側,演示著“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的道理。這可讓游客,直觀了解“謙受益,滿招損”的意義。
韋齋祠正堂
韋齋祠是傳播家訓文化的重要場所,在這里開設了“朱子家訓與現代家族教育知識講座”,在祠兩側的廂房,以書畫、石畫、竹畫等形式,一一展現《朱子家訓》。在“朱子家訓主題館”內,還展陳了印有中、德、日、韓、法、英等文字的《朱子家訓》陶瓷器物。
在南溪書院,世界朱氏聯合會聯絡處、海峽兩岸朱子文化交流中心、中華朱子學會研究基地等設立于此,金門縣燕南書院與南溪書院建立合作關系,也在院內掛牌。這些都印證了兩岸交流的成果。2016年6月,朱熹誕生地(南溪書院)被國臺辦設立為海峽兩岸交流基地。
出了韋齋祠往東,是典雅靜穆的開山書院。在歷史上,開山書院是古代官方傳播朱子學說的地方,多次由時任知縣修建、擴建。教學是開山書院一直以來的主要功能,清末、民國初直至建國前,先后在此創(chuàng)辦縣立第一高等小學堂、教員講習所、公立師范中學校、縣立簡易師范學校。尤其是,1938年6月,福建馬江勤工學校(福建船政學校前身)為避日寇飛機轟炸,曾內遷于此辦學3年。因為這段歷史,使得開山書院為船政文化的傳承,也作出特別的貢獻。
開山書院正門
與南溪書院毗鄰,還有尤溪縣博物館和朱子文化苑。尤溪縣博物館,開辦有朱熹廳、千年古縣廳、民俗廳、蘇區(qū)廳、盧部廳等5個主展廳,及一個民間收藏廳、一個文化交流臨時廳。徜徉其間,可穿越時光,共同游歷尤溪古時的秘密。朱子文化苑,展陳明、清、民國時期的各種匾額、楹聯、中堂、照壁、屏風及各類木雕精品近2000件,精湛的鐫刻、華美的文字、遒勁的書法結合一起,堪稱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一朵奇葩。
朱熹在南溪書院渡過了童年時光。在人的一生中,童年似乎是一個不起眼的經歷。但每個人的童年,都有著不可磨滅的記憶。甚至有人說,一個人的品性,在童年時已開始形成。漫步南溪書院,可以尋找到朱熹理學思想體系源頭的蛛絲馬跡。
學術以救時為貴。朱熹創(chuàng)立的理學思想,是符合當時的時代需要的。今天,朱子學作為儒學的核心部分,也已內化為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朱熹的思想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我們應加以揚棄,繼續(xù)彈奏出中華文脈永續(xù)不絕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