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社區”是今年浙江數字化改革的關鍵詞,也是“數智杭州”的重要載體。“未來社區”怎么建?3月23日,以“科創長廊·全域未來”為主題的浙江省未來社區創建研討沙龍(第八期)在未來科技城舉行。
會議邀請到了來自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浙江省發展規劃院、浙江省城鄉規劃設計院、杭州市規劃委員會、清華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中國聯合工程有限公司等單位的業界“大咖”,大家就如何建設全域未來社區進行了激烈“頭腦風暴”。
未來社區是一項集理念創新、模式創新、技術創新、機制創新等多維度創新于一體的開創型工作,沒有“作業”可抄。未來社區到底長什么樣?未來城市如何“走在前列”?如何打造“重要窗口”?我們一起去看看專家們怎么說?
全域未來社區,要讓各行各業深度數字化
陳桂秋-浙江省政府參事、浙江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
我認為,未來城市應當具備四個方面特征:生態、美麗、韌性、智慧。城市應該怎樣才生態?這涉及了生態學原理,如有的建筑在樓頂上種樹,這并不是真生態,因為樹長在地里才是自然生長、低投入、免養護,高產出、高效益,而樹長在屋頂上,需要花大量的水、電去維護,是非生態的。真正的生態建筑,是節地、節材、節能、節水和長壽命的建筑,很可能身上不“長”一棵樹。如何讓城市更“美麗”?首先要利用好城市設計這個技術工具。未來科技城核心區局部可集中布局高層建筑甚至超高層建筑,但其他片區應適當控制建筑高度,兼顧建筑空間、藍綠空間及灰空間的打造;其次要規劃好城市廣場、城市公園、口袋公園等,這是城市重要的公共空間;第三,街道景觀很重要,這是能感受到城市風貌頻率最高的主要界面;第四,要利用好濱水沿山空間資源,城西科創大走廊有山有水,非常難得,要珍惜!第五,科創大走廊未來城市建設要有城市公共環境藝術的介入,提升城市品位。生態和美麗是基礎,智慧則是未來的核心。智慧城市要有一個“城市大腦智慧中樞”,在實現萬物物聯信息自動感知、自動采集、自動挖掘、自動分析、自動判斷的基礎上,從繁雜數據中分析出城市運行的規律,從而實現城市的智能管理。城市大腦智慧中樞需有算力算法云平臺、數據集成管理平臺、信息通信網絡平臺、數據安全保障平臺和時空定位服務平臺等系統的支撐,并需要各行各業實行深度數字化轉型,才能實現即時感知、實時應對、智能服務、數字賦能、智慧治理。
“12條綠色法則”,未來社區建設可供參考
孫娟-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上海分院院長、教授級高工
我從另外一個角度談一下自己對未來城區的理解,未來城市應該宜居、藝術、可持續的。不同城市有不同氣質,東京追求繁榮,挪威奧斯陸追求活力,哥本哈根追求宜居,打造未來社區是不是應該先做好定位呢?
以奧斯陸海港城為例,這里原本是城市邊緣區,開發定位為集住宅、辦公、休閑、文化體驗一體的24小時活力街區,并邀請18個知名建筑師在這里做多樣化,每一棟樓不一樣,但都很垂直混合,一層是商業和開放空間,二樓三樓辦公,四樓五樓頂樓是公寓,每一個拐角還有不同藝術家的雕塑,宜居且藝術,吸引了不少人前來。
至于“可持續”,讓我想到了斯德哥爾摩的皇家海港城,2平方公里建設周期20年,核心指標是生態,要求2020年人均碳排標準降低2.5噸,2050年零碳排放。開發要求保留老建筑,建筑能耗小于55千瓦時,不能有大量采光面,你認為沒有采光空間沒人住嗎?你錯了,這里的住宅產品很搶手,因為選擇這里,就意味著選擇了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如何打造宜居、藝術、可持續的城市空間?我們提出了“12條綠色法則”,100%土壤修復、2.3的容積率、地塊要求混合、小街區等。再比如,每戶公寓不低于15平方米綠地,公園日照時間不低于4小時……若按12條則建設,開發成本提高5%,但地產價值會提升25%。這些是不是建設“未來社區”的維度呢?可供參考。
把握“四個全域”,兼顧共性指標和個性特色
柴賢龍-浙江省發展規劃院基礎設施研究所所長
去年4月至今,我一直在參與制定浙江未來社區建設的架構及大走廊全域未來社區建設規劃。如何理解全域未來社區?我認為,全域未來社區建設,中心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重點是“四個全域”:一是5—10分鐘生活圈全域覆蓋;二是“三化九場景”全域類型;三是相關指標在全域體現;四是建設工作全域聯動。
比如,在創新生活圈組織上,要結合大走廊年輕化、高知化人群的特點,創新居住類和創產類生活圈組織,要以未來鄰里、教育、健康、創業、建筑、交通、低碳、服務、治理等九大場景和“N”個多元個性場景集成創新為載體,彰顯社交生動、文化生根、居住生趣、知識生長、創業生機、運營生春六大創造性張力。
同時,還要健全一套全域類標準體系,要將大走廊生態、生活、人文、風貌及創新創業特色納入相關指標,增設“5分鐘進鄰里客廳、5分鐘進創新交往空間、5分鐘見黑科技互動體驗裝置、5—10分鐘見托育”等個性指標,并按規劃、建設、運營各階段和政府、企業、市場各主體對指標進行逐項分解落實,做到指標能落地、可復制、好推廣。
此外,城西科創大走廊還制定了“未來社區”分類分步實施計劃,把未來社區建設與老舊小區改造、城中村改造、安置房建設、數字化提升改造緊密結合,按照“規劃新建、全拆重建、拆改結合、整合提升”四大類型和“領先型、示范型、基本型”三個層級,以點促面、整體推進,分類分步、全域覆蓋。
未來社區如何變“盆景”為“風景”?
湯海孺-杭州市規劃委員會專家委副主任
未來社區建設有很多類型,規劃新建、全拆重建、拆改結合、整合提升,但針對城西科創大走廊的全域類,則需要長期規劃,既要滿足全省33項基本指標,又要有城西科創大走廊的特色。
比如,在建筑場景上,目前很多建筑是功能分離的,安置房是安置房,人才房是人才房,功能混合度不高,大走廊全域未來社區建設能不能在功能復合上做一些思考呢?
創業場景是全域未來社區九大場景之一,如何體現“大走廊特色”?可以讓園區、景區、校區、社區聯動起來嗎?我參加過杭騰社區建設方案的優化,這個社區有很多資源,浙大校友總部、省級人才大廈等都在這里,這些資源如何打通?也可以探索。
對全域來講,可以有多種探索,目前大走廊走在了前面,要逐漸將全域未來社區的整體性、系統性、時序性和帶動性的溢出效應發揮出來,讓未來社區變“盆景”為“風景”,形成“百花齊放”格局。
要“盆景”變“風景”,我認為要注重“六個結合”,即要構成與生成相結合,既要正規軍,也要游擊隊;要門檻與特色相結合,既要綜合冠軍,也要“偏科生”;要新建和舊改相結合,關注新建類同時,也要研究重建類和改造類;要建設與提升相結合,既抓增量,也挖存量小區;要主導與協同相結合,調動各個部門的積極性;要安置與市場相結合,關注回遷,也要重視外來居民問題。
未來社區需要系統集成,拒絕拼湊
宋兵-清華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產業化分院副院長
建設未來社區,錢從哪里來?人往哪里去?今后怎么活?回答這些問題,需要把上位規劃搞清楚,尤其是產業規劃。
今天大家都提到了阿里巴巴、中電海康,還有沒有其他企業?不可能都去這幾家企業上班,也不鼓勵所有年輕人都成為“馬云”。這需要打造產城融合的雙創場景。比如,上班是步行還是開車?5-10-15分鐘生態圈有沒有配套?等等。
我再提一個問題,我們建了不少百米高樓,但有多少消防車能夠到上面?大走廊有配備100米以上的消防車嗎?這都是要考慮的細節。在日本,房子的陽臺是有架空體系和逃生功能的,打開陽臺隔板就能逃生,不管樓多高,沒有消防車,人也能下來。
所以,未來社區的建造、運營需要數字化和系統性,需要一個靠譜的“全過程咨詢”,但你又會發現新問題,很多做全咨的,只是將各類咨詢服務簡單疊加,最后“拼價格”。你要知道,全咨是講求全方位、全壽命周期、全產業鏈和全流程的,涉及項目的決策、規劃、建設、運營,將各類咨詢系統性集成,把產業鏈高效整合。我建議,建設未來社區,可以先從全咨做起,要系統集成,別拼湊。
要有“未來感”,要將“人本化”落到實處
任杰-中國聯合工程有限公司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副總規劃師
未來社區和傳統社區到底有什么差別?我認為,不管技術體系還是建設理念,必須有未來感。比如,我們要“一屋一花園”“一站一街廊”“一社一中心”“一腦一議事”“一生一家園”等,但這些必須有產業鏈支撐,必須有智慧化鏈接,必須有便利的配套。總之,在這里生活、創業,要非常便利。
這里有一個概念,就是人本化,就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個中心。我建議,建設未來社區可分階段推進:整體調研、詳細調研、實施評估、成效評估,我稱之為“兩調研、兩評估”,在不同階段都應該作為相應結構提供專業報告,為全咨單位和業主主體做技術參考,告訴我們這個地方需要什么,現在進度如何,運營有什么困難,政府考慮給什么政策,這樣實現精準對接,人本化就落到實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