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府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金積鎮,西臨黃河,北枕秦渠,南望牛首山。是清末著名將領董福祥的府邸。1902年(光緒二十八年)董福祥革職回鄉,在金積堡的湖塘之上歷時三年建造起來,耗銀數十萬兩,占地百余畝。整體建筑有內寨、外寨、護城河和主體建筑群落四部分組成。但由于歷經戰禍和多年的破壞,外寨已不復存在,現僅存內寨和主體建筑。
內寨建筑格局為“三宮六院”布局形式,是北京宮廷建筑與寧夏地方民族特色相結合的產物。2006年5月25日,董府作為清代古建筑,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董福祥(1840.1.8—1908.2.9),今寧夏固原人,清末著名將領,官至太子少保、甘肅提督、隨扈大臣。1864年組織漢民民團反清,后失敗降清。1875—1894年,在新疆駐守,御敵戍邊,反擊阿古柏勢力,在新疆的收復和新疆穩定上立下汗馬功勞。1900年,庚子事變爆發,慈禧召董福祥入京。同年八月,八國聯軍攻打北京。董福祥率兵在廣渠門與英軍作戰,擊斃沙俄團長安寧科夫。后護送慈禧“西狩”。在清政府與八國聯軍議和期間,要求清政府處死董福祥。慈禧因其有功,百般回護,才最終以革職了事?;剜l之后,屯田隱居,終老田園。七年后,溘然長逝,享年六十九歲。
話說“宮保府”
董府所在地,原是一片湖塘。湖底全部用煤炭墊起(1.5~2米厚)上面再鋪黃土。數百峰駱駝由磁窯堡馱炭,半年才把地基墊起。修建董府所用的木料來自甘南,沿黃河順水放下。石料來自陜西,木匠大都來自四川。故其門窗雕花頗具南北特色,做工精細。鐵匠來自包頭,石匠多為陜西。
內寨大門向東,表示主人雖被革職,但心仍向清廷。也有人說,這是一種表面現象而已,實質是為避謀反之嫌。他不愿也不敢再昔事生非。大門外有下馬石和石獅各兩座,進入大門,迎面是高大照壁,照壁前聳立一座石碑。繞過石碑,即可進入中院,右拐進北院,左拐進南院。南、中、北三院又都采用二進門庭,分別構成前后四合院,各自單成一體。這些各自的單體,又通過走廊和過間,將不同群體組串為整體,構成董府內寨的統一建筑群。其中以中院最為氣派宏偉,做工精湛,這個二層樓的中院均為大屋頂飛檐,磚木結構,采用平座斗拱。樓頂覆蓋琉璃瓦,墻壁為雕磚,磨磚對縫,雕梁畫棟,顯得分外肅穆、幽靜而又大方。正北樓是用來做“祖先堂”供奉祖先的,可見施工頗具匠心。整個“三宮六院”,正放在內寨的中央。四面距內寨墻都有十幾米寬的走道,尤其以東大門的寨墻與中院前院門之間的距離為最寬,北側為主人停放轎子的地方,南邊是馬廄(已毀),南北兩院的側面,又分別各有東、西兩個門,供家小和貼身的傭人出入。西寨墻根還建有私塾三間(已毀),是董家子孫們讀書之所。
高墻之內
厚實的高墻,雖歷經百年風雨,依舊高大挺拔。在藍天碧樹的掩映下,守護著一方人家的安寧,也守護著寨墻內鮮為人知的故事和傳奇……
董府內景
百年以前,董大人和董夫人曾在這里飲食起居,接待來客。他們或許有對國家大事蹙眉談論,或許對民族未來憂心忡忡…沒人知道這位年逾花甲的老人在人生的最后歲月里在想什么……物是人非,人走茶涼。只有這曾經的老物什,仿佛在向游人述說這一切……
高庭廣宇
深深的庭院,古樸的建筑,一磚、一瓦、一石、一木…都在講述主人往日榮光。置身其中,感覺我們也是這百年中的匆匆過客……
磚雕之美
雖歷經百余年的風吹日曬,但保存下來的磚雕仍有極高的藝術觀賞價值。這些雕刻主要取材于日常生活或中國古代神話傳說等。如文房四寶傘、劍、葫蘆、蓮花座等,神態各異,栩栩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