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天津市文物局)印發《關于公布天津市革命文物名錄(第一批)的通知》,面向社會公布全市第一批革命文物名錄,包括可移動革命文物7154件(套),不可移動革命文物57處,為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提供了一份生動教材。
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實施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見》和市委、市政府相關工作部署,市文化和旅游局(市文物局)從去年開始組織開展全市革命文物名錄公布和調查工作。結合國家文物局關于革命文物名錄工作有關要求和標準,以全國第一次可移動文物普查數據、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數據和我市不可移動革命文物調查數據為基礎,經過組織各區、各相關單位調查申報,專家評審,征詢宣傳、黨史等部門意見,形成了天津市革命文物名錄(第一批)。
這次公布的天津市革命文物名錄(第一批),涵蓋了舊民主主義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改革開放時期,時間跨度長,種類豐富,分布廣泛。57處不可移動革命文物中,包括大沽口炮臺、覺悟社舊址等7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共中央北方局舊址、盤山抗日根據地遺址等29處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其余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和尚未核定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國保和市保單位占比63%,文物等級相對較高,保存狀況良好,歷史文化價值清晰。7154件(套)可移動革命文物中,有毛澤東在開國大典上穿過的綠呢制服、周恩來保存的《檢廳日錄》、地下黨員麥璇琨繪制天津城防圖時使用的繪圖儀、楊連弟烈士在抗美援朝戰爭中使用的軍用工具挎包、天津市人民政府為慶祝開國大典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紅旗、天津試制生產的第一只國產手表等一批珍貴文物。這些革命文物承載著中華兒女為爭取民族獨立、實現國家富強而浴血抗爭和艱苦奮斗的革命精神,是激發愛國熱情、傳承革命文化的重要載體,對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要意義。
今后,市文化和旅游局(市文物局)將組織各區和相關單位進一步加強革命文物調查工作力度,做好革命文物認定、公布、定級等工作,不斷提升革命文物保護管理和利用水平,更好發揮革命文物在弘揚革命精神、傳承紅色基因中的重要作用,陸續分批次做好革命文物名錄公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