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資源,從大的類型可分為自然生態景觀旅游資源與社會文化旅游資源兩大類。截至目前,江蘇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26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679處,國家級旅游度假區6個,省級旅游度假區51個。很多文物保護單位處于各級旅游度假區內,構成旅游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考古遺址為度假區旅游增添了文化底蘊和神秘的色彩,相對人流如潮的自然景觀和地面古建筑,考古遺址旅游面臨著很多困境。
文化遺產利用有多種實現方式,但旅游能為人們認識、利用文化遺產提供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旅游發展已成了不少地區實現文化遺產價值、促進地區發展的普遍做法,具有重要的經濟意義。如何在旅游中發揮考古遺址的作用,更有利于遺址保護和利用以下做法值得嘗試:
提升考古遺址“顏值”
大多數中國土遺址,不管什么類型,都是一副破爛不堪灰頭土臉的模樣,實在讓游客提不起興趣。考古發掘結束后,品相好“顏值”高的文物被取回在博物館內展覽,置于精美的展臺,在柔和的燈光下熠熠生輝。展覽可以編印成書,精美的文物圖片一樣備受矚目。還能以文物為模板,制作各類文創產品,受到人們追捧。然而文物曾經依托的遺址或墓葬,卻只剩空殼在那里受到冷落。如果不加以治理或提升,這些考古后的遺址只能越來越破敗。人們到遺址旅游,不僅要看到滄桑的歷史,還要領略其博大精深的文化之美。
如此說來,首先要增加考古遺址的“顏值”——通過精心設計保護展示方案,開展一系列環境整治和現場展示利用措施,逐步改變考古遺址的面貌。近年來江蘇省開展環境整治或保護展示工程的遺址有:無錫鴻山墓群、太倉樊村涇遺址、盱眙大云山漢墓、無錫闔閭城遺址及龍山石城墻、揚州城唐子城·宋堡城城墻遺址、南京明故宮遺址、張家港東山村遺址、大運河(淮安段)板閘遺址、高郵龍虬莊遺址、隋煬帝墓、南京雨花臺區天隆寺地塊新發現古代墓葬、南京大報恩寺遺址等。
講好中國故事
考古遺址可講的中國故事類型豐富多樣,有許多故事可供發掘——歷史事件、著名人物、社會變遷、經濟發展、風土人情等,都是人們關心好奇的地方。如盱眙大云山漢墓、隋煬帝墓代表的漢唐盛世帝王文化一定是普通百姓所渴望知曉的;關于舊石器時代的南京人是什么樣子?湯山猿人可以告訴你;距今六七千年前新石器時代的江蘇人民如何生活,草鞋山為代表的遺址可以說明;吳韻漢風是江蘇兩大文化特色:闔閭城、木瀆古城、丹陽葛城遺址和眾多的土墩墓印證了吳文化在江蘇的發展演變;蘇中、蘇北的漢代城址和漢墓為江蘇的漢文化做了很好的注解。
透過出土遺物看到江蘇經濟的發展:唐宋以后中國經濟重心南移,陶瓷、絲織、釀酒、茶葉等經濟飛速發展,以下考古發掘中可見一斑——秦檜家族墓、王安石家族墓等宋墓中精美的茶具和酒器反映了陶瓷業發展到一個新高度;宜興鳳凰村、南京官窯山等窯址出土的晾坯場、窯爐、磚瓦、陶瓷器等反映了窯業技術的發展;再比如宋至明清墓葬出土的大量絲織服裝,反映了蘇南地區絲織業的興盛。
糧食是國家的經濟命脈,“蘇湖熟,天下足”,江蘇的糧食生產一直為全國提供了雄厚的經濟基礎。從軍事性質的鎮江雙井路宋元糧倉,到民用性質的太倉海印倉、蘇州和豐倉等,反映了江蘇稻作農業經濟的發達。這正緣于江蘇從八千多年前就開始的稻作栽培種植技術——泗洪順山集、蘇州草鞋山、高郵龍虬莊等大量遺址突出反映了江蘇稻作農業發生發展的歷程。糧食的生產導致釀造業的出現——釀酒作坊遺址及相關酒具的發現,印證了酒文化的源遠流長。
江蘇“三溝(雙溝、湯溝和高溝)一河(洋河)”酒業,均有傳承有序的老窖池至今仍在發揮作用。近年來在宿遷雙溝酒廠基礎設施改造中發現的宋元時期酒坊遺址,印證了當地釀酒業的歷史。265省道建設中發現的金壇丁莊明清窯址,出土大量陶罐,經專家考證是當地用來盛裝封缸酒的器具,間接說明了從明代開始的金壇封缸酒的歷史。
基本建設考古也為旅游提供了不同類型的故事素材
考古發掘既可為文獻提供鮮活佐證,也可以為沒有文獻的歷史提供越來越多材料,成為鄉土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的素材。歷史是人創造的,每一個考古遺跡都反映了真實的生活。考古工作者在發掘工作中不放過任何蛛絲馬跡,透物見人,真實地還原歷史,從而發掘出越來越多的故事。我們也可以通過近年來教育、交通及城市建設方面發現的考古遺跡來印證歷史:
1、教育設施建設中的考古發現
南京碑亭巷遺址考古后,為南京外國語學院留下一處東吳東晉時期園林遺跡。南京天妃宮小學新校址建設發現了龍江關延伸遺跡,新蘇師范學校附屬小學和蘇州中學校偉長實驗部兩個校園綜合改造項目建設中,發現明清時期和豐倉遺址,這些遺址遺跡將原址保護,將為學生增添鮮活的歷史故事。
2、交通建設中的考古發現
配合宜(興)長(興)高速公路考古發掘清理出東漢至宋代窯址17座,對研究陶都宜興地區陶窯建造和燒制技術演變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其中3座窯址確定將結合高速公路服務區建設展示館原址保護,成為高速公路邊的景點,為當地旅游業發展助力。
3、城市建設中的重要發現
南京華僑娛樂城項目建設中,發現了南京明城墻磚的燒造場地官窯山遺址。市政府已規劃對遺跡進行原址保護,建設一座專題遺址博物館宣傳展示。南京雨花臺區天隆寺復建工程地塊清理的明代僧人墓和宦官墓,是明清時期宦官依寺建墳的生動證明,政府已對新發現的部分墓葬進行原址保護。正在發掘的徐州土山二號漢墓位于徐州博物館內,有條件邊發掘邊開放展示,向游客展示漢墓結構和輝煌文物,讓公眾對考古工作不再陌生,也是一種旅游的方式。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講好考古故事的重要補充
考古中出現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常以物質的形態存在,比如蘇州綽墩遺址是新石器遺址,卻因昆曲創始人——唐玄宗時的音樂人黃番綽死后葬于綽墩,使該遺址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昆曲發生了聯系;絲織業的織造工藝可以在出土服飾中體現,花紋、面料和質地從漢代至明清不斷發展進步,鴻山考古遺址公園內大面積種植的桑樹與當地的絲織業的發展演變密不可分;釀酒工藝也可以在現有老窖坊中發現。洋河旅游度假區內,雙溝酒傳統而古老的釀造工藝,有考古發掘為證。金壇傳統技藝封缸酒的制作與保存工藝,與考古出土的大酒缸有密切的聯系。
高“顏值”加上生動的故事,考古遺址就具備了旅游資源。此后,旅游線路的設計尤為重要。旅游線路設計需要人文與自然相結合,其中的考古遺址串聯成線才方便形成規模效益。各地應該依照本地不同文化對旅游產品進行細分和定位,形成富有本地個性、符合地方特色的旅游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