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族是個勤勞、勇敢、智慧的民族,也是一個善于博收外來文化并融匯創新的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形成富有民族特色的風俗文化,滿族歲時風俗,多與漢族相近,但又保持著不少滿族特色。
由于歷史的原因,滿族散居全國各地,以居住在遼寧省的為最多,其他散居在吉林、黑龍江、河北、內蒙古、新疆、甘肅、山東等省區和北京、天津、成都、西安、廣州、銀川等大、中城市。形成大分散之中有小聚居的特點。主要聚居區已建立岫巖、鳳城、新賓、青龍、豐寧等滿族自治縣,還有若干個滿族鄉。
滿族民居,凸顯著獨特的文化品格,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黑土炕
炕是勤勞、智慧的滿族祖先在改造大自然的漫長歷史進程中的一大創造。它既是孕育與形成滿族熱情好客、開朗直率、純樸善良和尊老愛幼等民族心理的搖籃,又是這個民族由穴居進入文明生活的重要標志。在悠久的歲月中,世世代代的滿族生息繁衍在溫暖的炕上,從呱呱墜地到成家立業再到撒手人寰都離不開它。他們畢生的文化活動,也多半是在炕上進行。
滿族的炕,最集中地體現了滿族人居住方式的特點。滿族傳統的帶炕房間配置對個人的性格和心理有很大的影響。盤腿坐在熱炕上面對面地交談,與坐在凳子上、沙發上交談相比,更自然、親切,而后者則比較正式。滿族人招待官員、一般客人,并不讓上炕,而是讓其坐在凳子上或炕沿上,這并不表明后者的地位、身份低,而是表明雙方有一定的距離,比較生疏。滿族人在外面一般是坐在石頭、木墩、臺階、地頭的草叢上,并不像古代人那樣席地而坐。
滿族的炕,集床、椅子、客廳等多種實用功能于一身。一鋪炕,就相當于今天的一張“床”,是房間里的活動場所,是一個縮小的“院子”,它有著大院的某些功能:大人在上面談話、休息、勞動;小孩們在上面滾打摸爬,嬉鬧玩耍。到滿族人家里去做客,主人多會讓你上炕里坐,并在炕上鋪上炕桌,倒茶水,吃水果,嗑瓜子,充溢著親切友好的氣氛。這與坐在凳子、椅子和沙發上的刻板僵硬的感覺截然不同,與中原人坐在封閉的院子里聊天的感覺也不一樣。本為親屬,就成一家;若為朋友,便成兄弟。這種空間距離的拉近,會造成和諧溫暖的氛圍,也會使人們心理距離拉近,增加人和人之間的信任和好感。
口袋房
由于受經濟水平和社會文化諸多因素的影響,早期滿族民居比較簡陋,以單一的口袋房和海青房為主,這樣的居住條件和居住結構導致滿族人注重家庭成員的共同活動和交流,而不大重視個人住處的分割,后來滿族人開始注重個人住處的分割。
口袋房的房間配置模式在早期適合集體活動而不是私人活動,是個人向其他家庭成員開放,而不是保護個人隱私。后期的口袋房分割房間,加上屋門,開始注重個人的“隱私”,老人的威嚴和舒適受到保護,兒童卻可以自由通行。
以口袋房為中心的住宅一般都有四面透風透亮的大院子和菜園子。滿族的民居屋前有庭院,屋后有菜園,居住空間比較寬敞。在這個“開放”大院里,幾世同堂的大家庭可以自給自足,集工作、娛樂、休閑為一體。這樣的院落,也是滿族祭天、舉行婚禮、喪禮的場所。而且滿族所謂的“圍墻”即柵欄,由木板或樹枝做成,四處漏空,起到的只是不讓雞鴨等家禽跑出院子的作用,根本沒有起到防止大街上的行人在大門外向里面窺探的作用。正房比大門口要高半米左右,外人可以從大門外往里到處張望,鄰里有交流的充分自由。
四合院
對外封閉,對內開放,是四合院式民居建筑的一個重要特點。對外封閉,不容易與外界接觸,可以減少或避免外力對家庭生活的干擾。對內開放,可增強家庭成員之間的聯系,增強相互間的向心力、凝聚力,形成一種空間上的認同感。
可以想象:重門深院,使外人不容易進入;大門一關,便與外面隔絕。院內的各種裝飾和陳設又使你產生這樣一種感覺:院內之人是得到祖先和超自然神秘力的庇護的同一祖先的后代,在一條看不見的紐帶的維系下,彼此之間有著共同的利害關系。于是,團結一致、共御外侮的觀念開始產生,家丑不可外揚的觀念首次萌芽,親屬聯系高于其他一切聯系的生活取向初具雛形。這些觀念和行為,無須誰倡導,無須誰宣揚,四合院式民居中的各種符號隨時發出無聲的指令,以一種潛在的傳統力量注入族人意識之中。
可以看到,滿族民居多方位地展現著世俗生活的畫卷,顯示著滿族特有的倫理觀念。在歷史的長河中,伴隨著滿族文化的傳播,滿族民居早已經成為了東北文化和中華文化的一部分,至今仍閃爍著熠熠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