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昌人”遺址位于河南省許昌市建安區靈井鎮西部,是我國首次發掘的以泉水為中心的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2020年12月,美國考古學會主辦的Archaeology雜志將河南靈井“許昌人”遺址發現的“靈井鳥雕”列為“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發現”,稱其為“中國最早的雕刻藝術”。作為舊石器時代晚期的產物,“靈井鳥雕”所釋放出來的文化信息,有助于我們揭示這一時期“許昌人”的生活風貌。
細石器文化的高度濃縮
細石器文化,也稱獵人文化,一般是指始于舊石器時代晚期,以使用形狀細小的打制石器為標志的人類物質文化發展階段。裴文中認為,該時期“所用之石核,約皆微小,形如尖錐,或形狀為扁平者;由此種小石核打下之石片,約皆為長方形者,或小長方形者;制成之石器,約皆形體狹小,工作精細”。河南靈井是我國發現最早的細石器文化遺址之一,在此發現的“許昌人”頭骨化石以及大量細石器、動物化石等文化遺物,是舊石器時代晚期遠古先民活動痕跡的明證,其中的“靈井鳥雕”最具代表性。
“靈井鳥雕”以均勻火燒過的獸骨為材料,用細石器中的雕刻器雕刻而成。雕刻技藝十分精湛,全身線條完美流暢,生動活潑;翅膀由刻線代替,栩栩如生;足部有底座支撐,可平衡站立。鳥雕有熱處理過的痕跡,一側呈黑褐色,另一側呈古銅色。長19.2毫米,寬5.1毫米,高12.5毫米。使用了研磨、琢削、刮削、切割4種雕刻技術,表面留下了68個微小界面。通過這些信息,“靈井鳥雕”體現了細石器文化的樣態。
據靈井“許昌人”遺址第5層(“靈井鳥雕”發現于該層)細石器發掘報告顯示:出土細石核82件,臺面修理石片7件,臺面更新石片30件,細石葉187件,細石器(工具類)280件。其中,端刮器84件、邊刮器16件、凹刮器5件、琢背小刀7件、雕刻器11件、尖狀器3件、楔形器27件、鋸齒刀器1件、石錐5件、石鏃1件、帶有第二步加工疤石片120件。細石器工藝成熟,諸如雕刻器技術、軟錘修理、壓制修理、熱處理、摩擦技術都是其重要組成部分。
謝崇安在《中國史前藝術》中認為,舊石器時代晚期,人們“在加工各種器具的時候,不僅進一步體會到了垂直、水平、弧形、三角以及均衡、比例等種種的形狀特性外,還掌握了體積的各種樣式,并在摩擦刮削砍砸的加工過程中,熟練掌握了運用線條、色彩、擬形等方面的造型技能”。“靈井鳥雕”的完美造型、成熟工藝、平衡技巧恰是舊石器時代晚期“許昌人”細石器文化的高度濃縮。
傳遞智慧的精神密碼
由于鳥類與人類生產、生活關系密切,先民們往往根據生存環境的不同而選擇各種形態的鳥作為圖騰。因此,在中國史前文化中,鳥形象是一個被廣為體現的題材。
在考古發現中,鳥類雕像多出現于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期,諸如紅山文化、良渚文化、凌家灘文化以及石家河文化等。梁思成在《中國雕塑史》中,也曾有“帝堯之時,鸞雛來集,麒麟來游。祗支國獻重明鳥,國人多刻鑄鳥狀以驅魑魅”的記載。“靈井鳥雕”距今1.35萬年,比之前相關的考古發現早了至少8000年以上,可能是鳥類崇拜的源頭之一,表明舊石器時代晚期遠古先民已經有了復雜的思想觀念。
值得一提的是,“靈井鳥雕”不是一件勞動工具,而是精神產品。萬余年前的遠古先民想要表達的思想,今人已經很難準確無誤地鉤沉,但是,從與該鳥雕同一層位出土的鉆孔鴕鳥蛋殼飾物、赭石染料等遺物可知,這一時期“許昌人”的精神生活已經相當豐富。他們開始把思維、觀念與想象凝練、外化于這些物態化的產品之上,遠古先民的宗教與哲學伴隨著藝術與審美悄然誕生,人類童年時代的意識形態開始萌動。
李占揚認為,“靈井鳥雕”可能是古人類圖騰崇拜觀念的反映。它的出現表明,舊石器時代晚期的“許昌人”已經有了維系部落發展、塑造集體認同的物質載體。“靈井鳥雕”凝結著“許昌人”的艱辛創造,散發著遠古先民的智慧之光,承載著人類文明的珍貴記憶。
社會發展的象征符號
史前藝術之所以十分重要,是因為它們是通過視覺形象顯示人類活動意義的藝術。“靈井鳥雕”可能出自某位遠古藝術家之手,但這一大如杏核、小巧靈動的作品又絕非個人可以孤立完成。它是舊石器時代晚期“許昌人”獵人文化高度發達的濃縮,也是農業文明起源的符號象征,前者是其物態意義的表征,后者是其精神價值的彰顯。
“靈井鳥雕”屬于典型的獵人文化。陳勝前認為,“舊石器時代晚期人類狩獵能力飛躍發展更本質的表現可能是社會的組織、計劃與合作的加強,以及狩獵信息的交流”。數萬年前的狩獵場面早已淹沒于浩渺的時空之中,我們只有通過考古發掘去探究、推測以及最大限度地還原。“許昌人”遺址出土的已鑒定的哺乳動物化石21種,其中原始牛和普通馬這兩種動物化石顯示多為壯年,表明遺址主人已經是很熟練的狩獵者。因為沒有足夠的信息交流、分工合作、團隊作戰,面對大型動物群的截獵幾無可能。
“靈井鳥雕”所用材料來自“一塊中等大小的哺乳動物肢骨殘片”,說明這樣的材料在當時可能較易取、易用。“靈井鳥雕”承載著遠古先民對空間的認知、語言表達、信息交換等諸種能力,是“許昌人”獵人文化高度發達的最好物證。
鳥類崇拜多與農業有關,東晉王嘉的《拾遺記》中載有炎帝時期“有丹雀,銜九穗禾,其墜地者,帝乃拾之,以植于田,食者老而不死”的傳說。東漢王充的《論衡》也有“舜葬于蒼梧,象為之耕;禹葬會稽,鳥為之田,蓋以圣德所致,天使鳥獸報佑之也”的故事。丹鳥銜禾、象耕鳥耘常見諸史冊。但是,正如陳勝前所認為的細石葉工藝是農業起源的第一步,由于人類狩獵能力增強,破壞了生態平衡,整個生活環境迅速惡化,于是刀耕火種的農耕代替了垂釣布網的漁獵。舊石器時代晚期是兩種文化交匯的時間節點,在靈井細石器層也發現過距今1萬年前后的陶片,陶器總是與農業相伴而行,因此,“靈井鳥雕”的出現可能與農業的萌芽有關,一定意義上可作為農業起源的象征。
“靈井鳥雕”體現了遠古先民在雕刻方面的精湛技藝,他們的思想觀念、生活方式、社會組織狀況凝聚在這件微型藝術品上,如同遠古余音,給我們留下了珍貴的文化信息。舊石器時代去今遙遠,囿于文化遺物的保存條件、構成材料等諸多限制,歷經數萬年滄海桑田的巨變,今天我們看到的史前藝術品可能只是冰山一角,但釋放出來的微弱信息也能讓我們對先民的生活風貌略窺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