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去往韓天衡美術館參觀“心心相印——中國印文化大展”,展廳里每幅作品都展示了印拓、邊款和原石,并附有印文、作者、材質、尺寸、藏家等詳細信息的標示,這種展示方式無疑對參觀者品賞和尋本探源是很好的,可見策展方的用心所在。我因研究青田印石之故,對展中所涉青田印作及印石尤為關注。觀展歸來,簡單談點感想。
此展從展品到內容都堪稱重量級。“以中國印文化的視角,遴選和展示了古代璽印125方、流派印章116方、精貴印譜142部、美石133方、美雕44方,展品共計560件(套)”。
在展出的116方流派印章中,青田印石為材所刻的印作多達60余方,占比過半。其中包括了文彭“琴罷倚松玩鶴”、何震“聽鸝深處”、鄧石如“江流有聲斷岸千尺”、趙之謙“靈壽華館”等對印人如雷貫耳的經典名作。此外,類似以畫名世的任伯年自刻印、以粗獷磅礴印風著稱的齊翁仿黃士陵印風的精細之作更是難得地呈現(xiàn)出藝術家更加全面的藝術風貌。能夠近在咫尺地思接前賢和細賞古代印壇大家的名作,實為觀者之福。
自古以來,青田石、壽山石、昌化石有“三大國石”之稱,各自上品——青田燈光凍、壽山田黃、昌化雞血更被譽為“中華印石三寶”。青田燈光凍在其中居于要位,被尊為“印石之祖”,對中國印史發(fā)展功不可沒——明代文彭以青田燈光凍自篆自刻揭開“石材入印,文人篆刻”盛行的大幕,催生出燦爛繁盛延綿至今的流派印時代,可稱對中國印史發(fā)展產生至巨至深的影響。
縱觀印史那些和青田印石相關的典故,無論是文彭“照眼燈光出世間,西虹橋邊車載還”,還是元末明初王冕首以花乳石治印,又或是清代乾隆皇帝《寶典福書》和《元音壽碟》青田組印八十壽禮、咸豐皇帝“同道堂”青田璽印、吳昌碩“西泠印社中人”青田燈光凍名印等,都曾對中國篆刻發(fā)展產生過關鍵性影響,彰顯以燈光凍為代表的青田印石在文人篆刻領域的重要地位,以至“天下盡崇青田石”。
青田石成為文人篆刻的首選印材——文彭“無石不印,取盡青田燈光凍”,浙派諸家多以青田石治印,素有“天下第一名社”西泠印社所建中國印學博物館的國寶級藏印中,超過70%為青田石印章。
青田石自古被廣泛用于印材從本次印文化展上也有所折射:展出百余方流派印中,青田印章占比超過半數,且歷代篆刻名家多有青田印名作傳世,如明代文彭、何震、蘇宣,清代鄧石如、趙之謙、蔣仁、趙之琛、吳昌碩,近代王福庵、趙叔孺、陳巨來、齊白石等等,都在展覽上可見其青田印章的實物作品。
但令人不解的是,青田印石雖曾有過輝煌歷史,卻于近代有過一段時間的沉寂,尤其是堪稱國寶的燈光凍,受到冷遇。直至近年,方又漸為有識之士所重,青田印石文化建設重被提起和踐行。
近年國內越來越多有份量的青田印石展示活動及相關文化專著面世,為我們呈現(xiàn)青田印石尤其燈光凍的獨特魅力和印史地位。比如國內印石收藏大家、青田石雕研究院院長夏可承先生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先后策辦青田印石文化展覽50余次,他與青田鑒藏專家林一平先生合作出版的《國寶燈光凍》一書,以大量翔實考據和專業(yè)分析為我們呈現(xiàn)燈光凍從人文歷史到鑒識品賞再到收藏養(yǎng)護等的全面知識,更可稱青田燈光凍鑒藏研究的權威世著,深受海內外行家的好評。
而2020年故宮博物館出版《故宮博物院藏青田石》一書,精心收錄了從清朝皇帝到臣工,從文人篆刻家到普通百姓的400多件青田印石館藏精品,展現(xiàn)了清代以青田石治印的流行盛況。
結合此次印文化的呈現(xiàn),我們不難得出一個結論,自文人篆刻興起以來,包括燈光凍在內的青田印石在印壇中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是最受歡迎和廣泛使用的石質印材。相對于以青田燈光凍為龍頭的青田印石的輝煌歷史和尊崇地位,當代青田印石的文化研究卻仍顯單薄,有待更多識者參與。
觀展的另一個印象就是,作為被普遍使用的印材,即使印壇名家,也無法做到“非佳凍不刻”。由于青田佳凍難得,坊間早有“田黃易得燈光凍難求”的說法,所以以普通品質的青田印石“鑿山骨”是歷來印壇的正常現(xiàn)象:比如展出的印史重量級典作文彭“琴罷倚松玩鶴”、鄧石如“江流有聲斷岸千尺”等等,從現(xiàn)場原石看,材質都不算是上品青田,鄧石如甚至在該印邊款開篇即刻稱“一頑石耳……”,但其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顯然非同一般。
這里就不免要談及印石收藏的話題。林一平先生在《國寶燈光凍》一書中認為,燈光凍收藏價值體現(xiàn)在五個方面,一是歷史價值,二是文化價值,三是品牌價值,四是實用價值,五是珍稀價值。優(yōu)質珍稀的國寶級青田燈光凍歷來被視為“價重于玉”“貴如拱璧”“石章至寶”,勿庸置疑有著極高的收藏價值。
在我看來,印石收藏以“佳石、佳文、佳刻、佳鈕”的四佳作品為藏品優(yōu)選,在作為純印材的青田燈光凍極為稀少罕見的現(xiàn)實情況下,如能從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角度去鑒藏藝術家所刻印章作品,或有別樣收藏,此不失為印石收藏的又一條光明大道:2010年,明代文彭所刻一對200多克的燈光凍印章拍價即達952萬元。而2017年清代趙之謙一方“為五斗米折腰”青田自用印章雖為普通印材,卻在拍賣會上拍出1200多萬元的天價。
此觀點亦為當代一些有識藏家認同。比如近些年,國內知名青田燈光凍藏家夏可承先生在舉辦館藏青田燈光凍專題展同時,也時邀請當代篆刻大家韓天衡、劉江、張耕源、余正、李早等參與其中,為其所藏燈光凍佳品鐫刻印作,起到印文俱佳的珠聯(lián)璧合之效,更可進一步提升印石的藝術和文化價值。
在國家提供傳統(tǒng)文化復興的有利環(huán)境下,包括西泠印社社員在內的篆刻名家的積極參與,無疑可以為青田印石鑒藏乃至中國印文化的弘揚和發(fā)展提供更高效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