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展示的是以古代文明為主,由于受歷史文獻、考古資材、社會研究等方面的局限,基本陳列策展人因時間太短對當地的文化歷史研究不到位,大都是就文物年代、品種、數量等來制定策展大綱,重展示手段輕講解內容,那么如何提升博物館策展水平?
一是深入挖掘地域文明,家鄉歷史彰顯自信,要在展覽資材準備上突出“深度”。國有博物館大多缺少相關研究人員,尤其是對本地域內的歷史文化、文物遺存研究不夠,有的博物館總覺得本地出土文物數量少,特別是有影響的、高等級的文物不多,為了能把展覽撐起來還設法去外地征集文物,被“進博物館的必須是文物”錯誤思想的束縛,所以展覽只能是把與地域文明不相干的文物擺進去。
其實,凡是能說明與地域文明進程相關聯的一切見證物都可用于展覽,包括可移動文物和不可移動文物、地上和地下文物、民間流傳文物與出土文物、重要遺址遺跡和建筑構件物件、近現代重要見證物和當代重大事件物品等。各級各類博物館無論人員多少,都要積極參與到地域文明研究上來,認真查閱相關的歷史資料,這樣既容易出研究成果,為職稱晉升創造條件,又能把地域文明發展進程和相關見證物弄清楚,為更好地提升公眾服務能力奠定基礎。
博物館還應定期組織社會歷史學家、考古工作人員對地域文明進行交流探討,有了這些深入研究出來的成果作支撐,辦出能反映地域文明特色的展覽并不難。
二是收集整理講好故事,文物說話看懂聽清,要在展覽表達方式上突出“廣度”。展覽面對的是絕大多數普通人群,他們的歷史知識、藝術鑒賞、文化程度、職業崗位、興趣愛好、年齡結構等都各不相同,要想讓大家能看懂聽清,最好的方法就是講好故事。
文物本身不可能說話,主要是通過解說來把文物背后的故事告訴觀眾。這就要求博物館從業人員注意廣泛收集整理故事資料,可查找地方志、文獻資料尋歷史人物、歷史事件,也可通過出土文物(墓志銘、銘文、經書、石刻)或地上建筑物、遺址等研究相關歷史,必要時也可通過社會調查獲取民間傳說,將各方收集到的資料加以研究整理,編排出與地域文明相關聯的歷史人文故事,再與展出的文物有機結合。
在表達手段上,可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如,對于歷史久遠文物較少反映地域文明發展進程較困難的時期,可通過圖表、動畫、模型等手段來表示;對于歷史上有影響的人物既可通過與其相關的器物來展示,也可采用家族故居和家族史來講故事;對于反映地域文物發展史的既可用見證物,也可用非物質文化遺產來表達。這些故事能否收集整理好并講解好,依靠策展公司是不可能做到的。
三是社會責任主動擔當,傳統文化時刻傳播,要在策展目標站位上突出“高度”。教化民眾提高公民道德素養是博物館應盡的社會責任,不能僅是一個文物收藏與展示場所,必須成為一個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地。
工作人員也不能僅充當一個保管員和講解員,要是一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研究員和傳播者。
這就要求博物館從業人員要提高政治站位,深入研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含和精神實質,以及傳承方式和表現形式,在如何講清地域文明和歷史故事的同時,升華引導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讓觀眾更有印象更有收獲。
這方面的工作策展人一般是不會關注的,他會把主要精力放在展示手段更先進、展覽效果更優美、展出方式更藝術上,他們既不能深入研究地域文明特色,又沒更多的時間去挖掘文物故事,更不可能去承擔更好地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義務,這必須由博物館從業人員平時的收集整理、日常的查尋積累、經常的學習提升來完成。
一個受歡迎的展覽首先是當地觀眾喜歡,教育功能的體現首先應當是讓當地百姓受益。要讓當地群眾了解家鄉熱戀故土必須先讓他們更多的了解歷史文化、人文故事、優秀傳承,讓他們了解更多文物背后的故事,通過看文物聽故事潛移默化地接受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這樣的基本陳列才有文化價值、有現實意義,才算是成功的策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