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祠文化是姓氏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中華傳統文化薪火相傳的重要內容與集中體現。宗祠是神州大地歷史遺存中最為鮮活的文化記憶。每一座祠堂都記錄著一個家族曾經的輝煌和承載了這個家族厚重的人文歷史,是先祖前賢光輝事跡的陳列館,是安放族人精神靈魂的棲息地。華夏民族最看重故土鄉情,也最具有濃烈的祖宗崇拜情結。
明代以來,徽州地區掀起了一陣修建宗祠的風潮,這些來自中原的徽州人,將部分中原建筑風格融入宗祠建設中,并且走到哪里,就將宗祠修到哪里。淮河以北的中原地區,大都是一馬平川的大平原,常年的戰亂,加上連年的黃河水患,導致了中原地區地面文物非常少,六百年以上的古村落幾乎不可能找到。
徽州歷來比較少戰亂,在一定程度上,讓這些宗祠保留了下來。徽州地區歷史上唯一一次大的戰亂便是清末的太平天國運動。徽州地區的祁門縣還曾作為曾國藩的大本營。當時的戰亂之后,徽州的人口“十去七八”,房屋“十戶九空”。但當時的徽商,以其強大的經濟能力,在動亂之后,又在原址上修復了大量宗祠。
作為一個家族祭奠祖先的宗祠,一般多置于村鎮兩端,選址都在傍山或有坡度的地方。從效果圖上看,這些宗祠莊嚴氣派,宗祠的建筑結構少則二進,多則四五進,建筑依地形漸次高起,主體建筑置殿后,頗富變化。單面為中軸線上兩個或多個三合院相套而成,四周民居簇擁,牌坊映照。建筑架構上,宗祠采用了與徽派民居相同的飛檐拱頂、天井、馬頭墻。
徽派建筑包括宗祠在內,帶著徽州人先祖們帶來的中原建筑風格與習俗。在多山的徽州地區,土地比較緊促。為解決建筑內的通風采光問題,南遷的中原士人,根據中原的“四合院”形式,進行了因地制宜的改建。為了適應險惡的山區環境,將四合院形制改變為既封閉又通暢的徽州獨特的“天井”結構。而徽州地處山區,建筑中又多木結構,房屋極容易遭受火災,為避免火勢蔓延,便又在徽派建筑上設計了馬頭墻。
作為與中原宗祠文化一脈相承的徽州宗祠文化,徽州地區至今保留著如此之多的宗祠。行走在徽州古村落中,總能見到那些留存至今的宗祠。這些徽州古宗祠內的正堂,一般都要高高懸掛著各家族祖宗的肖像畫。過去每逢節日,家家戶戶張燈結彩時,在家里總要懸掛一些祖先容像,尤其是各姓的宗祠里,在祭拜典禮中,更是要掛一些家族在歷史上卓有成績的人物容像,一方面是供人瞻拜,另外一方面則是警示晚輩,讓后人不斷地仰視他們、敬重他們,也昭示著家族的根和榮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