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三星堆遺址考古發掘再次驚艷世界。尤其是大批現代科技的綜合應用,在第一時間為發掘、文保和后續研究奠定最堅實基礎。近年來,類似這樣的科學理念和科技手段,在燕趙大地考古中也發揮著重要作用——
實驗室+,揭開東周“車馬”豪華真容
應急檢測分析室、微痕物應急保護室、文物修復館……“把發掘現場變為大型考古實驗室,三星堆遺址屬于首創?!笨脊艑<覀儽硎尽4舜稳嵌堰z址考古,是把整個考古發掘現場用大跨度鋼結構大棚覆蓋,里面有數個通透玻璃“考古艙”將新發現的“祭祀坑”罩住,然后匯聚最先進科技開展考古。
這種盡可能把實驗室毗鄰考古現場的理念和做法,已在我國很多大型考古項目中開展。簡單來說,能夠控制溫度、濕度;減少帶入現代微生物、細菌;可就近立刻采用特制藥水加固粘貼;可迅速采用多種先進設備研究……曾入選“2017年中國考古六大新發現”的行唐故郡遺址,就有一座考古實驗室矗立在遺址旁,持續進行著東周“車馬坑”的清理研究。
這些高等級馬車,出土于二號車馬坑中。最初發掘時,記者曾親眼目睹這一震撼景象——5輛馬車首尾相接,自東向西排列于車馬坑中。據悉,河北境內迄今只發現三處車馬坑,論保存最佳,故郡遺址車馬坑可拔頭籌。該實驗室最先發掘清理的是位于最東端的5號車,即排列在“隊伍”之首的馬車。2020年又清理了4號車,目前基本完成該車最終清理與保護工作。
“考古遺存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再生性,實驗室考古能進行精細化發掘和研究,可就近讓這些車馬顯露真容,揭露破譯蘊含的珍貴信息。”該考古項目負責人張春長說。在該實驗室內,我省考古人和中國社科院考古所團隊合作,通過多種技術手段摘取車輪,進行加固處置、走保護程序,逐漸清理掉車廂上粘貼2500多年的泥土,發現繁復的髹漆彩繪圖案、鑲嵌成組對稱的金屬質獸型牌飾,表層粘貼的金箔飾片,厚度不足0.1毫米,經清理后仍折射出耀目金光。
“金箔裝飾應是禮儀用車,髹漆紋飾為中原傳統風格,但高大多輻的車輪和長車轂構造,則是北方草原地區車輛的特征之一?!睆埓洪L說,這些均為復原先秦時期車馬系駕方式提供了罕見的實物資料。實驗室考古,不但了解到這些信息,而且有助于將來實現對車輛的整體復原,實現更科學的遺址保護。
青銅容器、兵器、金、玉、水晶、陶……為了追蹤其背后的基因圖譜,數百具人及動物骨骼被送到中國社科院考古所測定DNA同位素,植物、環境、冶金等科技考古也相輔而行??萍际侄蔚慕槿?,對破解盤踞此域、游恣在中原與北方之間的族群之謎提供了強力支撐。目前,大體可認定故郡遺址屬于鮮虞、早期中山國等北方族群的貴族墓地,為研究北方族群華夏化進程提供了實證。
精確檢測,把中國銅冶金史提前300年
視頻顯微鏡、高光譜成像儀、掃描電鏡、X射線衍射儀、激光拉曼光譜儀、高頻振蕩儀、離心機、高光顯微鏡、三維掃描儀、紅外光譜……當考古遇上科技,這種新舊交匯總能碰撞出絢爛火花,不僅探測到未知,破譯謎團,甚至能改寫歷史認知。
“銅坐龍!”2020年初,經過多種技術手段歷時兩個多月細致除銹,一件代表金代皇家威儀的銅坐龍洗盡塵埃,呈現在科技考古工作者面前。這是在太子城遺址西院落文物保護工程施工過程中發現的,是我國金代考古發現的第五件銅坐龍?,F代考古的科技手段讓這件埋藏地下數百年的器物找回昔日神采。
該遺址出土瓷器,主要是三大類?!皫в谢始覍傩缘目逃小惺尘帧謽拥亩ǜG瓷碗和一般屬性的定窯白瓷。還有就是青瓷。再有就是出產于雁北地區的瓷器?!痹摽脊彭椖款I隊黃信介紹,“尚食局”是古代負責皇帝膳食的機構,此次太子城發現了22件,基本能確定該遺址的皇家屬性。對于出土青瓷,經北京大學考古研究機構檢測分析,系來自河南清涼寺汝窯,年代在金代中晚期。而近年考古也發現,北宋清涼寺汝窯實際在金代仍有燒造。太子城遺址考古,改變了對中國陶瓷史的認識。
該遺址還出土了一些鐵器和銅器,其中,最引起關注的是“銅鎏金龍頭飾件”。傳統認為,宋金時期,中國銅器主要種類是青銅,即銅錫合金,但經對“銅鎏金龍頭飾件”分析檢測發現,含量為銅和鋅合金,也就是“黃銅”。而據此前有關專家研究,中國黃銅最早出現在明代早中期。“一下子就把中國黃銅生產時間提到了金晚期,差不多提前了300年。可以說,改寫了中國的銅冶金史。”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副院長崔劍鋒說。
環境、瓦作、青瓷、動物骨骼……高科技的背后,蘊含著多學科合作推進。圍繞第一座經考古發掘的金代行宮遺址,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會同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多家單位開展研究,與環境考古、建筑考古、動植物考古等相關團隊合作,充分尊重和運用先進科技和多學科知識,多方面最大限度挖掘文化內涵,為歷史考古研究帶來諸多收獲和突破。
科技領航,締造考古界的“雄安質量”
“提升科技考古含量,推進環境考古、穩定同位素分析、遙感技術等在考古工作中的應用……”我省考古專家們表示,未來河北考古要努力探索和運用新方法、新設備、新技術,進一步提升科學和質量理念。
這已在雄安考古中得到體現。2017年5月28日,雄安新區聯合考古隊成立,當古老的洛陽鏟在南陽遺址打下第一鏟時,裝載激光雷達測繪系統的無人機,就一飛沖天,翱翔于遺址上空?!苞椦郯愕拇笠暯?,讓海量數據瞬間獲得,所生成的地圖上,屋舍、街巷、河流、田地的形狀位置大小等一目了然。”雄安新區聯合考古隊總領隊毛保中說,利用這種先進技術設備,聯合考古隊很快完成雄安新區起步區測繪。
“技術越來越先進啦。”數年前,當記者遇到康三林時,這位曾在上世紀70年代參與發掘戰國中山王墓的老技師,正在南陽遺址考古工地上看著年輕人擺弄三維定位測量儀器“RTK”。這臺儀器,不僅能讓地面信息采集精確到厘米級,而且高效準確,推動了考古工地“無紙化”。這位老技工說,以前手動布置三四天的探方,如今利用這臺儀器1小時就能完成,通過實景三維建模軟件,半小時就生成3D實景影像圖。
飛天遁地,科技領航。如果說激光雷達無人機、三維定位測量儀器等“六脈神劍”般的現代技術,直接把羅盤、皮尺等老物件送進了博物館,那么數字化綜合信息管理平臺則是在宏觀上建起“兵器總譜”。通過制定流程方法、記錄規范等,設定數字化理論勘探圖,還采用航拍、三維建模等手段,將地層堆積、遺跡等信息即時數字化,實現了數字化信息采集新區全覆蓋,對后續研究影響深遠。
先進理念和科技,正越來越廣泛地運用在考古中,推動著精細化操作。
“南陽遺址發掘中,我們既注重引入‘大南陽’概念涵蓋整體,也特別注意對具體‘點’的精細發掘整理,而且在毗鄰遺址的考古工作站也建起文物保護實驗室,充分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實現考古發掘、科技考古與文物保護全程緊密結合?!蹦详栠z址考古領隊張曉崢說,這些為后續研究提供了更客觀精準的材料,是我國田野考古技術和理念不斷進步的結果,充分反映了河北考古人對質量的孜孜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