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0年前,女性生活是什么樣的?4月18日,國際古跡遺產日,燕姬的嫁妝——垣曲北白鵝考古發現揭示的周代女性生活展,在山西考古博物館拉開帷幕,展覽以豐富多彩的考古成果,展現古人點點滴滴的生活。
垣曲北白鵝墓地自發掘之日起,考古工作者就不斷帶來“驚喜”:從周代的女性化妝盒,到裝有果酒的青銅壺,以及多件帶有銘文的青銅器,該墓地為豐富歷史內涵、活化歷史場景的研究,提供了填補空白的一手資料。
本次展覽,也是以考古出土的銘文媵器為引子,切入周代女性生活,通過重點、組合文物的方式,透物看人,呈現主人公的家世、當時女性的祭禮、宴樂、飾妝等內容,外延內容包括東、西兩周之際的政權格局、族屬變化和思想觀念等。展覽包含家世赫赫、宴樂堂堂、中祖煌煌、金玉漾漾四個單元,共展出100余件/組展品,其中以北白鵝出土實物為主體,同時期其他出土器物為輔助。
本次展覽是一次邊發掘、邊整理、邊展示的嘗試和探索,很多展品都是出土不久的首次公開展出。比如該展覽的“焦點”器物青銅甗,它屬于一件媵(yìng)器,也就是婚嫁時女子的陪嫁品,在山西乃至全國考古發現中發現不多,已發現的均出土于高等級墓葬,如三門峽虢國墓地、曲沃晉侯墓地、韓城芮國墓地。
媵器的銘文“虢季為匽(燕)姬媵甗永寶用享”,內容涉及周代“虢”、“燕”兩大王公世家。虢季氏始祖為周武王的叔父,其家族成員在兩周之際的王室政治中影響巨大。銘文中的“燕”為召公奭(shì)的后裔。召公奭周初受封于燕地,長子就國任燕侯。召公本人留在鎬京任職太保,次子承襲其官職與采邑,其后人于兩周之際遷至山西垣曲一帶。
展覽的器物特質,昭示了燕姬貴族身世。在當時,貴族婚姻不僅是簡單的兩姓之好,背后還蘊含著深厚的政治意味。從雙方宗族姓氏的選擇,到聘媵用器的斟酌,都體現著周人對于禮制和宗法的具體實踐。燕姬甗反映的正是當時兩個顯赫宗族為聯姻而付出的良苦用心。
與以往展覽不同,此次北白鵝考古成果展,是邊發掘、邊保護,邊研究、邊展示,目的是把最新的考古成果以最快的速度與社會公眾共享。
據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長鄭媛介紹,改革重組后的山西省考古研究(山西考古博物館)在工作職能上得到了拓展和延伸,從考古調查、勘探、發掘、研究到出土文物的保護、收藏、展示、利用,成為研究院和考古博物館的新使命。“此次北白鵝墓葬的考古成果展,就是踐行新使命的一次嘗試。考古工作隊的同事們奮戰在一線,并利用科技考古手段,對出土文物的包含物進行了檢測和提取,陳展部的同事就開始商討方案,將出土成果、研究成果展現在公眾面前,多管齊下,讓文物真正活起來。”
本次展覽,由山西考古博物館、運城市文物保護中心、垣曲縣文化和旅游局聯合舉辦,展期從4月18日——7月18日。如果你想感知古代女性的典雅生活,就到考古博物館一探究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