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等13部門在去年7月聯合印發了《關于推動智能建造與建筑工業化協同發展的指導意見》,對建筑業的智能建造發展提出了具體的意見。如何讓建筑行業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工程建造深度融合,是目前建筑業發展的趨勢。
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教授丁烈云認為,智能建造將推動建筑產業變革升級,建筑產品向數字化轉變,建造模式向工業化轉變,經營理念向服務化轉變,市場形態向平臺化轉變,行業管理向治理現代化轉變,開啟建筑產業新紀元。
記者:目前業界對智能建造還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您認為應該如何理解智能建造?這將會給我國建筑行業帶來哪些變革?
丁烈云:我想用最簡單的語言可以這樣描述,把智能技術與先進的建造技術深度融合的一種新的建造模式,它的基礎是人工智能。什么是人工智能?簡單來說就是讓機器會學習、會思考、會工作。人工智能幫助人做兩方面的事,一個是腦力方面的事,學習、思考,一個是體力方面的事,就是機器人。首先從強化人、輔助人開始,一直到最后替代人,這就是人工智能的作用。人工智能的智能由算力、算據和算法三大技術發展而來。首先得有數據;然后是云計算+邊緣計算+端處理構成強大的算力;最后是現在用的比較多的基于深度學習的一種算法。
為了進一步提高算據、算力和算法的能力,就要建設基礎設施,如數據中心、超算中心、5G,開發人工智能算法等,這就是新基建。新基建本質上是數字基建、傳統的老基建是物理基建。數字基建能夠為物理基建的發展提供技術支撐,物理基建又為數字基建提供廣闊的市場,可以形成一些新的業態。這兩個“基建”的結合就是融合基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今后建筑業將會朝融合基建發展,利用智能技術,給建筑行業帶來一系列的變革,例如產品形態的數字化、經營理念的服務化、市場形態的平臺化及建造方式的工業化和行業治理的現代化。
記者:您能否詳細介紹下,產品形態的數字化、經營理念的服務化和行業治理的現代化具體的表現形式?
丁烈云:產品形態數字化首先是設計的數字化。比如北京大興國際機場的設計造型采用了大量的曲面,靠設計師去畫是很難完成的。某種意義上講,該設計是計算機算出來的。不僅要設計數字化,而且施工過程也應該數字化。
經營理念的服務化,這是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服務經濟以服務為導向,除了關注產品的功能、質量以外,還要特別關注用戶對產品的一種體驗,為用戶提供產品+服務。這種服務的資源主要是知識,因此是一種綠色資源,這是服務經濟的一個很大特點。
現在發達國家的服務經濟一般占GDP的70%以上,我國還不到55%,還有較大的發展空間。我認為,具體到建設行業應該從以下兩方面發展服務經濟,一個是建造過程的專業化服務,一個是產品使用過程中的服務,這實際上是拉長了建筑產品的產業鏈。今后施工單位提供的不僅僅是一種建筑裸產品,還帶有一些服務功能,比如建筑節能管理服務,在建筑物里面裝傳感器,通過優化能夠找到一種最佳的能源管理方式;還有智能健康建筑等。
建筑業如何做好服務,我覺得有兩個關鍵點。第一個關鍵點是建筑產品+服務,首先要有一個高質量、高品質的建筑產品,在這之上提供附加服務,提高建筑產品的價值。第二個是從互聯網+到AI+,有數據的積累,可以通過人工智能算法,提供智能服務,這是建設行業服務化的發展趨勢。
說到行業治理現代化,首先要區分行業治理和行業管理,管理是單向的,治理是雙向的是共生的;管理是被動的,治理是主動的、共生的;管理是經驗決策,治理是數據驅動決策;管理是封閉的,治理是開放式的。當我們有了數據以后,可以建立行業大數據平臺,通過這些平臺進一步分析,提煉一些規律規則。比如可以通過平臺建立基于互聯網的建筑產業工人隊伍,客觀記錄工人的業績,并根據工人的業績能力制定薪酬,更有利于調動工人積極性,做好工作,同時能夠提升其自身的能力。
記者:在您看來,在高度重視數字技術對工程建造帶來深遠影響的同時,還有哪些因素同樣值得關注?我們應該如何理解技術、價值和文化三者的關系?
丁烈云:第一,技術先進不一定價值就高,成熟的技術更容易實現價值。一方面不能盲目追求技術的先進性,但要做好技術的儲備,否則會喪失先機。
第二,技術是基礎,業務模型是核心。是toB、toC、toG還是搭建平臺,商業模式可能比技術更重要,商業模式如果不對,如果沒有想清楚,盲目去上技術,會影響效益。
第三,從ABC+ABC到ABC。第一個ABC是目前BIM建模的工具,第二個ABC是人工智能大數據和云計算。這兩個都是高大上的,一加起來更高大上,但是不能這樣生硬地推廣,一定要把它變成最簡單的ABC,就像我們使用手機APP一樣,讓使用者感覺到方便,智能建造才能夠走得更遠。
與此同時,我們還要轉變建造方式,智能化很重要,但是轉變方式更重要,這兩個必須要結合起來。再一個是文化理念可能比技術更重要,如果我們要用人工智能技術看工人是否佩戴了安全帽,高空作業是否系了安全繩,行不行?當然可以。但是如果安全教育深入人心,戴安全帽、系安全繩成為一種習慣,就可以不用這些技術手段了。所以,我們要重視技術,但不能把所有的東西都寄托于技術上。管理理念、管理模式、企業文化的建設同樣都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