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晉代文史學家、醫學家皇甫謐在《帝王世紀》中的記載,伏羲“重農桑,務耕田”,每年新春二月初二,都要率領各部落首領“御駕親耕”,以顯示他對農耕的重視。
而西漢史學家司馬遷也在《史記》中提到,周武王在二月初二不僅會舉行規模盛大的儀式,更親自帶領滿朝文武百官耕田勞作,以此拉開全國農耕的序幕。
唐代開始,二月二被正式定為“耕事節”或“勞農節”,是中國古代崇尚勞動的傳統節日。此時大地解凍,天氣轉暖,皇帝率百官出宮到田里耕地、松土,象征性地參加勞動,農民們在農具上綁上紅綢布下地播種。
到了宋元時期,二月初二的含義進一步擴大,既是“耕事節”,又是“花朝節”、“踏青節”。但因為古人認為,二月初二甘霖將至,春耕勞作也要由此開始,所以不管節日內容如何變化,勞動的性質都一直得以延續。
發展到明清兩代,皇家對二月初二的勞動意義更加重視。自雍正以后,每年二月初二,皇帝都會親自出圓明園,帶領朝廷官員和皇后、宮女到專門開辟的“一畝園”(今海淀圓明園西側)扶犁耕田。
清代有一幅叫做《皇帝耕田圖》的名畫,畫中身穿龍袍的皇帝扶犁耕田,身后跟著幾位大臣,有的鏟土、有的撒種、有的牽牛,遠處是挑籃送飯的皇后和宮女。畫上題詩曰:
二月二,龍抬頭,天子耕地臣趕牛,正宮娘娘來送飯,當朝大臣把種丟,春耕夏耘率天下,五谷豐登太平秋。
清政府規定,“凡七十以上耕者,免賦稅雜差,勞農節賞絹一匹,棉十斤,米一石”。表示官府對辛苦了一輩子勞動者的節日待遇。由此可見,龍抬頭的“二月二”其實就是我國古代名副其實的勞動節。
勞動是人類生存和生活的基礎手段,勞動是快樂的,勞動是辛勞的,勞動者是勤奮、美麗和偉大的。致敬勞動者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