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始于春秋戰國,興于明清,明朝九邊重鎮“延綏鎮“(又稱榆林鎮)駐地,康熙皇帝賜“兩守孤城,千秋忠勇”刻碑,有“南塔北臺中古城,六樓騎街天下名”的美譽,如此奇特城建,在神州大地實屬罕見,這也是榆林成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重要標志。
榆林衛城,為明清城堡古建筑,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明永樂元年(1403)在今榆林市設置榆林寨,正統初年改建為堡,成化7年(1471)增立榆林衛,成化9年,延綏鎮遷駐于榆林衛城。古城東依駝山,西臨榆溪河,北鎖紅石峽。
榆林古城,在中國動輒擁有千年歷史的諸多古城中,歷史不算悠久,規模不算很大,作為陜北地區重要的中心樞紐,它是塞北風沙線上唯一一座保存完整的明清古城,也是陜北文化的典型代表。作為明長城九邊重鎮之一,榆林衛城在古代直接承擔了守衛首都北京的功能,并且是全國唯一由皇帝欽定城墻高度可以超過北京的城市。榆林古城的城墻高度為三丈六尺,大約為12米,而北京的明城墻高度只有11.6米。
榆林城地處半山半川處,東高西低,平面呈菜刀形,城墻內夯黃土,夯層厚16—20厘米,外墻砌以磚石,上設垛堞。底寬15米,頂寬9米,高12米。原南城墻長1060.4米、西城墻長2124.5米、北城墻長1168.9米、東城墻長2435.5米,總長6789.3米,現存城墻總長5677.8米。
城門五座:北門廣榆門、南門鎮遠門、東門振武門、大西門宣威門(已毀)、小西門新樂門(已殘)。五門均為拱券式,門洞上額鑲有門匾,頂部均建有二層敵樓(均毀),東南兩門設甕城。東城墻上建有紅磚砌筑的文昌樓(已毀),為全城的制高點。東南城角建二層高的魁星樓(已殘)。筑城時隨地形不同,加設馬面,大小不等,相距不一,共十二處。
由于歷代戰亂,榆林衛城城墻損毀十分嚴重。從總體來看,目前城墻遺存段保存率達到79.89%,“古刀幣”形態依舊清晰可辨。其中,東城墻保存相對完整。從城墻遺存構成上看,現存城門3座、甕城2座、城樓2座、馬面15座,其中鎮遠樓為重建建筑。目前有城門2座、馬面8座拆毀。除修復段外,基本沒有完好的部分,僅東城墻部分段落保存相對完好。
從分段情況看,徹底修復段、基本完好段僅占全部遺存段的55.35%。榆林城墻現有連續遺存段和遺址段各15段,遺存段中線長度合5280.38米,遺址段中線長度合計1288.4米。現存城墻段高度2.0-9.5米,頂寬0.32-9.71米,底寬0.48-15.31米,包磚層數25-118層。
榆林是當時陜北地區的政治、軍事、文化中心,作為其標志性建筑之一的榆林城墻,蜿如一條巨龍橫臥于毛烏素沙地中,其完整的軍事防御體系,古色古香的街市風貌,充分體現了十五世紀以來陜北古代文化的深厚內涵,是研究陜北古代政治、軍事、文化、建筑等不可多得的實物載體,也是推動地方經濟建設、發展旅游事業的珍貴資源。
榆林素有小北京之稱,尤其是六樓騎街、榆林老街、衛城城墻等,更是榆林的歷史文化名片。隨著時代的變遷,榆林衛城城墻常年遭受風雨侵蝕,自然破壞因素主要有風化、風蝕、洪澇、雨蝕、水滲、植物等。加上人為破壞,如基礎性設施建設、房屋建設、挖磚取土、打洞修窯等。一些人在城墻上攀登、隨意刻畫、耕作挖土及后期的不當維修等,也是人為破壞的重要表現形式。
近年來,對榆林衛城西城墻人民路南段、南門甕城、南城墻東段、東城墻南段等進行了搶險加固和保護維修,榆林城墻得到有效保護。城墻是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文化景觀,需要大家共同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