塱頭村位于廣東省廣州市花都區炭步鎮,塱頭村是黃氏于元朝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立村。根據專家研究發現:塱頭村的半月塘是典型的傳統村落民居的形態特征,內部居住街坊整體采用“梳式”布局方式,以一個個縱向的街坊構成;以村落水系為組織構架,集中體現了粵中傳統村落民居的風水布局理念;封閉的巷道、內斂的建筑形式、完整的護村防御水系都代表性地體現了粵中傳統村落的防御特色等。
通過參觀可知該村黃氏家族十分注重教育,該村自建村到清朝末期,共產生進士13人、舉人貢生7人、秀才49人,可謂是詩書傳家。
塱頭村先后被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命名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和“中國傳統村落”。
目前村內保留有完整的明清建筑風格的古建筑群,類型豐富,工藝精湛,體現了歷史的真實性和連續性,現村內保存完整的明清時期青磚建筑有388座,其中祠堂、書室、書院共有34座,炮樓、門樓共5座。村面建筑以宗祠及書室為主,大多數建于清代,部分建于明代。
一、祠堂類建筑
1、漁隱公祠
始建年代不詳,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重建,1984年重修。坐北朝南,三間三進。總面闊13.4米,總進深46.6米,建筑占地651平方米。鑊耳封火山墻,灰塑博古脊,碌灰筒瓦,青磚墻,石腳內嵌花崗巖,外嵌紅砂巖,紅泥階磚鋪地。
2、友蘭公祠
始建年代不詳,清嘉慶六年(1801年)、民國16年(1927年)重修。坐北朝南,三間三進,總面闊12.2米,總進深39.4米,建筑占地502平方米。人字封火山墻,灰塑博古脊,碌灰筒瓦,青磚墻,花崗巖石腳,紅泥階磚鋪地。明間靠后墻設有神壇,上掛有黃皞夫婦畫像等。友蘭公祠堂號“紹賢堂”。
3、鄉賢櫟坡公祠
始建年代不詳,清光緒元年(1875年)重建。坐北朝南,三間兩進。總面闊12.5米,總進深24.3米,建筑占地317平方米。人字封火山墻,碌灰筒瓦,青磚墻,紅泥階磚鋪地。
該祠供奉黃氏十四世祖黃皞(1440~1522),字時雍,號櫟坡,享年七十三歲。塱頭村鄉人。明成化乙酉(1465年)科舉人。因教子有方,7個兒子5個考取功名(黃學裘為進士、黃學炬為舉人、黃學玲為舉人、黃學準為進士、黃延年為解元),又與五子黃學準同為鄉賢,鄉里有“七子五登科,父子兩鄉賢”之說。
4、云涯公祠
建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坐北朝南,總面闊12米,總進深26.8米,建筑占地337平方米。人字封火山墻,灰塑博古脊,碌灰筒瓦,青磚墻,紅泥階磚鋪地。
5、景徽公祠
始建于明代,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重修。坐北朝南,三間三進。總面闊12米,總進深36.5米,建筑占地458平方米。人字封火山墻,灰塑博古脊,碌灰筒瓦,青磚墻,紅泥階磚鋪地。景徽公祠的堂號為“愛荊堂”。
6、谷詒書室
為該村奉直大夫黃谷詒所建的生祠。建于清道光六年(1826年),1999年重修。坐北朝南,三間兩進,總面闊11.5米,總進深22米,建筑占地268平方米。鑊耳封火山墻,灰塑博古脊,碌灰筒瓦,青磚墻,花崗巖石腳,紅泥階磚鋪地。全祠梁架、檁枋、木柱均為坤甸木料,花崗巖經水磨拋光處理,石雕、木雕、磚雕、灰塑、壁畫等工藝精湛,保存較好。
黃谷詒(1777—1857),該村黃氏第二十二世祖。據族譜載,原名黃挺富,字友,號谷詒,別名剃刀友。清道光年間,捐獻家財救濟災民,被賜封奉直大夫,從五品官階。生7子其中3子(黃玉章、黃旋章和黃瑤章)均為進士。
二、書室書院類
從目前保留完好的眾多書室書院建筑來看,與該村科第顯著息息相關,互為佐證。從建筑外觀來看大型書室書院外形基本相當,小型書室稍微有所區別。
1、耀軒公書室
始建年代不詳,2002年重修。坐北朝南,三間兩廊。總面闊11米,總進深10.8米,建筑占地128平方米。硬山頂,碌灰筒瓦,青磚墻,門面嵌花崗巖石腳,紅泥階磚鋪地,七級石階。正屋面闊三間11米,進深三間7米共十一檁,前設四檁軒廊。明間靠后墻設有神位,上懸掛“流桂堂”木橫匾。兩廊為雙重瓦面,上為七架單坡頂,下為六架卷棚頂。左廊前面開門,上有門樓,花崗巖門夾,石門額陰刻“耀軒公書室”。天井看墻中間鑲嵌寬1.8米、高1.6米綠色琉璃花窗,花崗巖條石鋪地,闊3.5米、深2.5米。該書室舊時曾為武館。
2、稚溪公書室
建于清代,一偏一正,總面闊9.5米,總進深10.8米,建筑占地103平方米。硬山頂,綠灰筒瓦,青磚墻,紅砂巖石腳,紅泥階磚鋪地。
3、文湛公書室
建于清代,一偏一正,總面闊5.6米,總進深12.2米,建筑占地69平方米。硬山頂,綠灰筒瓦,青磚墻,紅砂巖石腳,紅泥階磚鋪地。目前里面開辦有國學學習班。
4、儉齋公書室
建于清同治二年(1863年)。坐北朝南,三間兩進,總面闊11米,總進深12.3米,建筑占地152平方米。硬山頂,碌灰筒瓦,青磚墻。頭門面闊三間11米,進深兩間3米共七架。凹斗式門面。青磚承托出檐。后堂面闊三間11米,進深三間6米共十一架。4根硬木金柱,柱腳刻有紋飾。后堂前帶兩廡,六架卷棚頂,前設兩架軒廊。左廡已毀。大門嵌花崗巖門夾,石門額陰刻“儉齋公書室”,上款刻“同治癸亥(1863年)夏月建”,下款刻“譚國恩敬書”。封檐板雕刻人物、花草等紋飾。左次間山墻鑲嵌磚雕門官神龕。門面嵌花崗巖石腳。
5、南野公書舍
建于清光緒七年(1881年)。坐北朝南,三間兩進,總面闊11.1米,總進深12米,建筑占地144平方米。硬山頂,碌灰筒瓦,青磚墻,紅泥階磚鋪地。頭門面闊三間11.1米,進深一間2.8米共七架。凹斗式門面,青磚承托出檐。后堂面闊三間11.1米,進深三間5.7米共十一架。硬木金柱。后堂前帶兩廡,六檁卷棚頂,前設兩檁軒廊。天井花崗巖條石鋪地。封檐板雕刻人物、花草紋飾。石門額陽刻“南野公書舍”,上款刻“光緒歲次辛巳(1881年)”,下款刻“賜進士出身”。門面嵌花崗巖石腳。
6、菽圃公書室
建于清同治四年(1865年),坐北朝南,三間兩進,總面闊12.1米,總進深13.1米,建筑占地168平方米。硬山頂,灰塑博古脊,青磚墻。頭門面闊三間12.1米,進深兩間3米共七架。凹斗式門面。脊上灰塑山水花草圖案。兩側檐墻嵌寬1.2米、高1.2米的綠琉璃花窗,檐下灰塑較為精細。后堂面闊三間12.1米,進深三間6.1米共十五架,前設四架軒廊。次間砌墻間房。天井闊5.1米、深2.2米,花崗巖條石鋪地。石門額陰刻“菽圃公書室”,落款刻“同治四年乙丑(1865年)仲秋吉旦鼎建”。神龕磚雕圖案繁復,上刻“福德”二字,工藝精細。次間砌墻間房,后墻楣灰塑山嶺、樹木、花鳥等圖案,工藝精細門面嵌花崗巖石腳,七級石階。
7、臺華公書院
建于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坐北朝南,三間兩進。總面闊10.7米,總進深13.2米,建筑占地147平方米。硬山頂,灰塑龍船形脊,碌灰筒瓦,青磚墻,花崗巖石腳,紅泥階磚鋪地。頭門面闊三間10.7米,進深兩間3.5米共七架。明間帶前廊。三跳花葉形灰塑承托出檐。封檐板雕刻鳥獸、花草等紋飾。后堂面闊三間10.7米,進深三間6.5米共十三架,前廊三步。明間懸掛“務本堂”木橫匾,落款刻“乾隆辛丑(1781年)仲冬吉旦”。后堂前帶兩廡,六架卷棚頂,前設兩架軒廊。天井闊4.9米、深3.1米,花崗巖條石鋪地。大門嵌花崗巖門夾,石門額陰刻“臺華公書院”,落款刻“乾隆辛丑(1781年)仲冬吉旦”。門額背面墻上繪“日近龍顏”壁畫及詩句。左次間鑲嵌磚雕門官神龕。門面嵌花崗巖石腳,六級石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