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洲橋,位于浙江省蘭溪市梅江鎮塔山腳村,橫跨梅溪,曾是金華、蘭溪、義烏、浦江、建德五縣間交通要道。1989年12月12日公布為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2019年10月,被國務院核定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通洲橋原為木橋,建于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清嘉慶五年(1800年)毀于洪水,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易木為石?,F存的通洲橋為清道光三年的建筑。橋身全長84.8米,橋面寬4米,拱券矢高8米,凈跨9米,拱券為縱聯砌筑。
通洲橋是六墩五孔,圓弧形石拱廊橋。橋面鋪條石,兩側設高1.1米的條石護欄,橋頭28級踏跺供行人拾級上下,橋上建廊屋21間,其中兩頭的一間各深0.88米;中央一間3.5,另外的各間均深2.76米;橫向闊三間,明間2.52米,次間0.83米。
梁架結構作五檁左右廊式,櫓上施挑檐檁,以牛腿承之。橋梁兩端為重檐歇山頂門樓,飛檐翹角,中懸通洲橋匾。廊屋屋面為兩坡頂,陰陽合瓦。橋身下部為條石縱聯砌置的半圓形拱券結構,橋墩形式與著名的北京蘆溝橋和江西萬年橋相同,似一只船狀,迎水面呈銳形分水尖,減少水流對橋墩的推壓力。
此橋與武義的熟溪橋、永康的西津橋均為樓閣長廊式木橋,頗具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橋頭有一座小山,名曰“掛鐘尖”。山頂建筑有一座玲瓏剔透的“文昌閣”。橋閣交相輝映,構成一幅別具風格的畫面。青山環抱,阡陌縱橫,溪流蜿蜒,“下臨百尺之長波,上建廿椽之水榭”,給山水增添了無限畫意。
蘭溪通洲橋的作用亦非當年,但它仍發揮著自己的基本功能,并且成為一處重要的歷史古跡。通洲橋,位于蘭溪市梅江鎮的梅溪之上,離著名記者、作家曹聚仁故里蔣畈村不足半公里。當代文學巨匠曹聚仁和他的結發妻子、教育家王春翠的初戀故事就發生于此。美國作家羅伯特有一篇《廊橋遺夢》的小說,一時風靡世界,而此處廊橋上的曹王戀情卻演繹了一個更為凄美感人的東方版“廊橋遺夢”。故人已逝,而廊橋依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