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行人才招聘,在我國是有歷史淵源的。通過招聘得到大批人才,是一些朝代得以興盛的原因之一。我國最早的招聘制可追溯至殷商,據《孟子》記載,高湯曾五次派人“以幣聘”伊尹朱輔治國政,后來伊尹朱幫助湯滅掉夏桀。
到了周代,招聘人才開始形成為一種制度,規定每年三月都要“聘名士,禮賢者”,廣泛訪求各方面的人才。此后,我國歷代都制訂有人才招聘的方法、形式與政策。
歷代招聘人才的方法,歸結起來主要有四種。
(1)筑黃金臺。后人又稱為招賢臺,是古代帝王招賢納士、發掘人才資源的一種手段。典出戰國,燕昭王收復了被齊國攻占的國土以后,想要依靠眾多人才,富國強兵,于是恭拜郭隗為師,并給他蓋了一座富麗堂皇的房子,按照郭隗的主意在易山筑了“黃金臺”,里面堆滿金子,專門用來招聘人才。
燕昭王愛賢招聘人才的名聲不脛而走,出現了“士爭湊燕”的局面,結果招來了樂毅、鄒衍、劇辛、蘇代等人,使燕國日益強盛,成為戰國七雄之一。三國時諸葛亮也曾“筑高臺于成都之前,以筵四方之士。”
(2)出招賢榜。也有叫求賢令的,是古代發掘人才的又一有效方法。兩漢時最盛行人才招聘,漢高祖曾發布“招賢詔令”。遍于天下,還規定凡發現人才的,當地郡守都要親自勉勵,駕車送至京城,不執行者免職。
三國時曹操曾三下“求賢令”,聚集了眾多人才,形成“猛將如云”的局面。朱元璋率領起義軍打仗,所到之處都張貼招賢榜,最多一次招聘到三千七百多人。
?。?)薦舉。歷史上許多朝代都實行過薦舉人才的方法。有才不薦,朝延要治罪的。漢武帝下詔薦賢,說:“夫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三人并行,厥有我師?!辈畼纺昙o大了,向秦穆公推薦九方皋來代替自己。施伯向魯莊公推薦曹劌,長勺一戰大敗齊軍。明初德高望重的元老重臣楊士奇,一生以薦賢為己任。
?。?)實地查訪,隱處求才。曹操一向重視通過調查訪問獲得人才。明朝左光斗風雪之夜私行察訪,發現了民族英雄史可法。隱士,是我國封建社會的特有現象,朱元璋非常重視到隱處求才,他下令分行十道旁求隱逸之才,使明初“由布衣而登大僚者不可勝數”。
我國古代人才待聘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以漢代為比較健金,有五種主要待聘形式:
?。?)專門招聘精通某門學術的。如漢昭帝招聘精通《論語》、《孝經》、《尚書》的專門人才。
(2)按州縣定名額,由地方官舉薦。
(3)為某一件事而招聘,事畢,應聘者即可歸。如劉邦從魯國短期招聘人才來幫助制訂新朝儀。
?。?)招聘的人經使用如不合格,可以罷免、辭退。
(5)各級行政長官、各諸侯王都有自行招聘人才的權力。
為了使各方面的人才得到發揮聰明才智的機會,一些朝代采取了相應的招聘政策:
(1)“不以前過為過”。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善于從敵對營壘中發掘人才;在楚漢之爭中,劉邦爭取了韓信等一大批楚營人才,為滅楚建漢立下了不朽的功勛。
古代人還有為國舉才,不計私仇的優良傳統。東晉郗超,不顧忌家仇私怨薦舉謝玄,淝水一戰使晉國轉危為安?!敖ò财咦印敝坏年惲?,曾為袁紹寫檄文痛罵曹操,但曹操擊敗袁紹后并沒記仇,仍任用陳琳為起草檄文的官。
?。?)“不非小疵”。古代一些明君賢臣,選聘人才多主張看大體,看本質,看主流,而不計較某一方面的不足。曹操選拔人才不避偏短,唯才是用,他在《求賢令》中將負有“盜嫂愛金”之名的陳平推薦給漢高祖,還進行了熱烈的贊揚。
?。?)不問其出身本末。這是南宋詩人張孝祥對古代用人驗經的總結。古代有識之士早就看出,按家世選才,會導致國家大亂。我國古代大凡開國創業的明君,思想一般都比較解放,用人政策比較靈活,如曹操部下的大將張遼,徐晃都是從戰俘中選拔出來的,張郃是官渡之戰投降過來的。
(4)勿限年齡,毋拘資格。對于那些德才兼備的人,不按照通常的官階次序就破格提拔上來。
(5)不限國籍。春秋戰國時期,群雄爭霸,都注意大量招聘人才,并不問及國籍。如秦國大量招聘六國人才:衛人商鞅、呂不韋;楚人李斯,魏人范睢、張儀;韓人韓非;燕人蔡澤等都為秦所用。秦國創造條件發揮這些“客卿”的聰明才智,滅掉六國,統一了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