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草房作是極具地域文化的民居建筑形式,主要分布在我國膠東半島的威海、煙臺、青島等沿海地帶,特別是榮成地區更為集中。因地處沿海地區夏季潮濕、冬季寒冷,在這種特殊的環境下,想要一間冬天保暖驅寒、夏天遮雨防曬的民宅,當地的工匠便以石頭砌筑、用曬干的海草做頂,打造出了海草房。
據考證,海草房從秦、漢至宋、金逐步形成并在膠東半島廣流傳,到了元、明、清則進入繁榮時期。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被認為是最有原生態和海味的膠東半島民居。
海草房在材料的選擇上,用于建造海草房的“海草”不是一般的海草,而是生長在5~10米淺海的大葉海苔等野生藻類,海草生鮮時顏色翠綠,曬干后變為紫褐色,非常柔韌。由于生長在大海中的海草含有大量的鹵和膠質,用它苫成厚厚的房頂,除了有防蟲蛀、防霉爛、不易燃燒的特點外,還具有冬暖夏涼、居住舒適、百年不毀等優點,深得當地居民的喜愛。
海草房的建造共分五個步驟(檐頭、苫屋坡、封頂、灑水、平實),70多道工序,全部都是手工制作。也只有當地的老工匠才熟悉這些工藝,隨著時間的流逝,這門手藝漸漸失傳。工藝的形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平縫一種是亂縫,因為是純手工的工藝所以工期很長,一個人一天也只能砌筑2平方。
蓋海草房最關鍵的步驟,就是往屋頂上苫海草,當地人蓋房又稱“苫房”。苫房的原理其實跟建造瓦房安裝瓦片有相通之處,只不過是用海草從下往上一層壓一層地苫好。
海草房苫房絕對是一門手藝,一棟海草房的好壞、使用時間的長短,主要取決于是否海草苫得嚴密。因為只要屋子不漏水,墻是很難倒的,可以一直住下去。為此,人們一般都請那些代代相傳具有經驗豐富的“苫匠”來幫助建造海草房。據說苫間海草房要三四個人花上十幾天才能搞好。
膠東半島為多山和丘陵地區,沿海的居民多選擇陽坡、面海、地形較平緩的地方建房。由于基地較緊張,村落中海草房屋密度較大,院落狹小,街道較窄。村落多沿山坡橫向展開,呈條狀布置。海草房有三合院、四合院、正廂院等樣式。每戶農舍多為一進三合院或四合院布局,三合院由北側的正房、東西兩側的廂房和南側的院墻組成。四合院其他部分和三合院相同,只是改院墻為倒座(倒房)。
海草房的造型、顏色傳遞著豐富的審美信息,是膠東建筑藝術的體現。海草房以海草為屋頂材料,以石塊(部分輔以青磚)作墻體。傳統的海草房外墻多以大塊的天然石頭砌成,石材不追求整齊方正,而是隨園就方。有些講究的人家還在石塊表面雕琢出木葉或元寶紋飾,給人粗獷而不粗糙的感覺。
灰褐色的海草苫成50度角的人字坡形屋頂,厚重而高聳的海草房屋脊高度為普通磚瓦房的兩倍,配以黃泥塑就的馬鞍式屋脊,在藍天、碧海、綠樹的映襯下愈加顯得古樸而穩重。
膠東的海草房,亦如它獨具特色的樣式和悠久的歷史,也蘊涵著豐富的地域文化,承載著當地人在建設家園時的風俗習慣、思維方式、行為規范、祭祀信仰等。以石為墻,海草為頂,外觀古樸厚拙,極具地方特色的海草房,宛如童話世界中草屋民居一樣。如何使膠東的海草房獲得繼承性發展,展現地域建筑特色,仍是亟待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