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錫雕技藝
泉州錫雕具有悠久的歷史,始于唐宋,盛于明清。據(jù)《鯉城區(qū)志》卷五記:“……唐代,鯉城的手工業(yè)生產已達到較高的水平。宋代,進入鼎盛時期,……以‘泉緞’命名的絲織品、銅錫金屬工藝品和陶瓷、農具等手工產品遠銷國內外,……”泉州錫雕工藝隨著泉州港“漲海聲中萬國商”的繁榮而逐漸發(fā)達。據(jù)《鯉城區(qū)志》卷五第二章記:“宋元時期,泉州制作各種銅、鐵、金、銀、錫器的技術已達相當水平。”“清以前,泉州有制作銅錫器工匠。清代,出現(xiàn)鐵作鋪、銅錫店、鑄鼎爐作坊……”。在泉州中山中路就有一條巷,從巷頭到巷尾,開設了好多打錫商鋪,“打錫巷”由此得名并一直沿用至今,它見證了泉州錫雕技藝的興衰,打錫巷中“連發(fā)錫鋪”的楊氏家族還存有明清年代的錫雕模具。
永春篾香
永春篾香,俗稱永春漢口神香或永春漢口衛(wèi)生香,系宋代定居泉州的阿拉伯人蒲氏家庭后裔,于明末清初遷居永春縣達埔鎮(zhèn)漢口村后,引進的篾香配方、制作工藝和制香技術,經(jīng)過300多年,傳統(tǒng)工藝、香方配伍的傳承和改進,現(xiàn)有竹枝香、線香、環(huán)香等類型,在豐富傳統(tǒng)香的基礎上,新開拓了保健香、無煙香、微煙香、靈光香、貢香等系列產品。用于宗教禮拜、文化禮品、日常調養(yǎng)、醫(yī)療保健。它與我國“海上絲綢之路”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在宋朝時就形成了一條聞名世界的香料之路。目前,永春篾香已成為永春文化與世界文化交流、整合的代表性和象征性的物品。
泉州布雕畫制作技藝
布雕藝術源于唐朝,距今已有1300余年歷史,它是用雕刻藝術手法在布帛上創(chuàng)作書、畫作品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是一種既傳承了中國古代優(yōu)秀文化又不斷創(chuàng)新的藝術形式。
楊氏戲劇道具
古城泉州一直被譽為“戲窩子”,有著豐富多彩的泉州地方戲劇劇種,如古老的木偶戲、打城戲、梨園戲、高甲戲等,這些戲種歷經(jīng)了晉、五代、唐、宋、明、清至今近已有一千七百余年歷史。
大搖擺人
南安大搖擺人,又名大搖人,它是一種大神尪仔藝陣,主要流行閩南廈漳泉、福州和臺灣中北部地區(qū)。其集雕刻、竹藤編、刺繡、舞蹈、音樂藝術于一體。出巡表演時,表演者鉆入制作好的大搖擺人空身軀內進行各種形象表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閩南宗教信仰和民俗文化內涵,是閩南傳統(tǒng)文化傳承的重要內容之一。其扮演的角色主要包括八仙、福祿壽、土地公婆、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僧、龍王、圣母、黑白無常、電音三太子(身披五彩衣、頭戴錦冠、腳踩虎頭靴,金吒、木吒、哪吒憨態(tài)可掬)等。
德化瓷燒制技藝
德化縣是我國陶瓷文化的發(fā)祥地和三大古瓷都之一,中國十大主要陶瓷產區(qū)之一,全國最大的工藝瓷生產和出口基地和經(jīng)濟發(fā)展最快的陶瓷產區(qū)。德化陶瓷制作生產始于新石器時代,興于唐、宋,盛于明、清,發(fā)展于當代,形成獨具特色的傳統(tǒng)工藝,一種是選用優(yōu)質的高嶺土直接塑造成型,一種是將泥塑翻制模具后再注漿或拓印成型,干后根據(jù)需要決定是否上釉,而后放入窯中在一千多度的高溫燒制而成的。
江加走木偶頭雕刻
木偶頭(傀儡頭)是木偶藝術的角色頭部造型,泉州木偶頭雕刻源自木偶神像雕刻,是深受世人喜愛的民間藝術品。泉州歷史上曾出現(xiàn)不少無名氏雕刻能手,江加走是20世紀中葉一位裕后光前的雕刻藝術大師。江加走,字長清(1871—1954年),泉州市豐澤區(qū)清源街道花園頭村人,其父親江金榜是雕刻粉彩木偶頭像的民間藝人,江加走為第二代傳人,11歲開始隨父學藝,15歲就學會很多雕刻手藝,18歲父親病逝后繼承父業(yè),終生從事木偶頭雕刻,把父親傳授的50多種木偶頭像和一種“平髻”的梳頭方式,繼承發(fā)展創(chuàng)作出了285種不同性格的木偶頭像,其中250種都有稱謂,新編梳十余種不同式樣的頭髻和發(fā)辮,雕刻和粉彩的木偶頭像過萬余件之多。
泉州金蒼繡
泉州繡品古稱刺桐繡,明清以來流行于閩臺兩地的宗教繡品,采用的是刺桐繡的一種特長刺繡技藝金蒼繡。金蒼繡,也稱盤金繡、金蔥繡,是明清以來流行于閩臺、東南亞等地的宗教繡用品。金蒼繡是一種特長技藝,即在羅緞的底子上面用金絲線繡出各種美妙的紋樣。由于繡線包金箔其狀如蔥,而泉州方言里的“蔥”與“蒼”同音,民間也稱之為“金蔥繡”。與其它刺繡藝術相較,金蒼繡不以秀麗、雅潔為能事,而是利用金蔥線的大量鋪排突顯出金碧輝煌、富貴華麗的審美效果,其最突出的技法“墊凸金繡”使刺繡擺脫了平面化單純的裝飾效果,具有了金屬浮雕般的厚重質感,無論從技法、色彩,還是圖示都具有濃郁的閩南地域特色。
金漆畫
以前金漆畫都是畫在皇家官家高端家具,餐具,漆籃,棺材等等,后來流傳到民間。金漆畫工藝,首先用造好的木板,經(jīng)過抽出水分和抽出油脂成分,木板才能定形,如果沒有抽出水分和油脂,木板材料沒有定形不能上漆,沒有定形上漆木板會帶來收速,木板帶來烈紋的嚴重性,木板定形后,再經(jīng)過樸坭土至沙平,才能上漆。
泉州木版年畫
泉州木版年畫上為福建元明書籍版畫之別子,下為閩南年畫之鼻祖。泉州的木版年畫在明清兩代最為興盛。清代泉州“繼成堂”是當?shù)刈钪目啼仯淇逃〉臍v書,春牛圖等銷往閩臺各地,影響很大。泉州一帶專營木版年畫的店鋪有近二十家。所刻印的年畫除銷往泉州一府五縣和漳州,廈門,臺灣等地外。也隨著華僑的足跡傳播到南洋各地。辛亥革命后,由于戰(zhàn)亂以及石印技術的發(fā)展。泉州的傳統(tǒng)木版年畫店紛紛倒閉,只剩“三興”和“李福記”,賴以舊版印制門神和驅邪御兇的年畫,如《獅頭銜寶劍》、《八卦圖》、《姜太公騎四不象》等維持生計。解放后,泉州木版年畫生產基本停止。1957年,泉州的木版彩印業(yè)務劃歸泉州市商業(yè)局染紙廠經(jīng)營,木版年畫已基本停止生產印制。“文化大革命”期間,所有藏版被銷毀。目前,泉州傳統(tǒng)的木版年畫只有極少量印品存世。
泉州彩扎
泉州彩扎源于古代紙扎,俗稱“糊紙”,唐代極為盛行。據(jù)《泉州市志》第四冊卷三十九“文化”第四章第二節(jié)工藝美術·糊紙(彩扎)記載:“早期糊紙工藝是為適應民俗的需要而發(fā)展起來的。主要用于死人入殮和迎神賽會的魂轎、冥屋、紙偶俑等紙糊制品,于是出現(xiàn)糊紙店。老牌的糊紙店‘金傳臚’已有百余年歷史,傳四代。其前身是錦茂糊紙店,于清同治年間開設在義全寮仔街,因附近有‘傳臚’石牌坊,顧客稱之為‘金傳臚’”。但制作紙扎工藝時,只作了一半(看得見的正面),留下一半(看不見的反面)沒做,不求藝術質量的完整,民間稱之“糊紙沒存后”。直至民間藝人陳天恩大膽革新,把只作半面的紙扎,做成為完整的圓雕。他以前輩藝人王臭司、張守圳、黃申賜等人的特長,豐富自己的藝術手法,塑造出人物衣褶生動、性格鮮明、儀態(tài)逼真、色彩鮮艷、栩栩如生的彩扎作品,取得彩扎藝術上的顯著成就。因其由紙扎脫胎而來,并以色彩繽紛的絲綢為主要制作材料,故稱彩扎。
泉州花燈
泉州花燈是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工藝美術精品,起于唐代,盛于宋、元,延續(xù)至今。每逢元宵佳節(jié),泉州滿街精燈薈萃,爭奇斗艷,“月牽古塔千年影,虹掛長街十里燈”,元宵節(jié)催生了泉州花燈,泉州花燈點紅了元宵夜。
安溪藍印花布
藍印花布是我國傳統(tǒng)民間工藝。明代,棉花已成為安溪的主要經(jīng)濟作物之一。安溪婦女善于織布,質地優(yōu)良,品種繁多。名牌產品有紅邊布、皺布、斜紋布等。隨著種棉、織布的興起,鄉(xiāng)鎮(zhèn)中染布的作坊也應運而生。安溪藍印花布作為棉布的一種加工工藝,其形成、發(fā)展與植棉、織布業(yè)的發(fā)達是分不開的。
泉州十音銅鑼鍛制技藝
洛江區(qū)羅溪的十音銅鑼打制為民間手工技藝類項目,在全國可稱得上是絕無僅有,主要是制作時的“刨、削”工藝技術堪稱獨特,具有較高的歷史、科學、文化價值。
泉州妝糕人
泉州“妝糕人”是閩南泉州極富代表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閩南有句俗諺云“水(漂亮)啊好像糕人仔”,足以表達民眾對它的贊美。民間自古就流傳著“一套糕人一臺戲”的說法,這種深受古代梨園戲、木偶戲等閩南地方戲曲影響,以手捏方式塑造的藝術形象。
泉州裝飾油畫
油畫最早起源于歐洲,約15世紀時由荷蘭人發(fā)明,用亞麻子油調和顏料,在經(jīng)過處理的布或板上作畫。油畫顏料不透明,覆蓋力強,所以繪畫時可以由深到淺,逐層覆蓋,使畫產生立體感,是西方繪畫史中的主體繪畫方式。其特點是色彩豐富鮮艷,能夠充分表現(xiàn)物體的質感。
泉州樹脂
樹脂工藝品又稱波麗(POLY),是一種熱硬化塑膠。其可塑性好、表現(xiàn)力強,可制成各種造型逼真、色彩絢麗的工藝禮品或實用小器具,禮品類工藝品多與西方文化題材有關,用于節(jié)日禮品或造型擺設。
福船制造技藝
福船制造技藝自明洪武年間隨黃氏入閩傳入泉港區(qū)峰尾鎮(zhèn)以來,世代相傳。伴隨黃氏造船業(yè)務的對外開展,不僅在泉港區(qū)峰尾、肖厝、沙格等地廣泛傳承,而且還流傳到長樂、福州、廈門、湄洲灣和惠安輞川、凈峰、崇武以及浙江溫州等沿海地區(qū)。古船模制作工藝依據(jù)黃氏傳統(tǒng)造船工藝,將各種漁航、商運船型按比例縮小,經(jīng)手工精雕細刻制成各種船模,傳統(tǒng)構思設計的獨具匠心,選料、做工十分精細,船具配置古色古香,具有獨特、突出的地方文化特色。福船作為我國古代的四大船型之一,以其底部結構呈尖形、小方頭寬尾肥大而方正和七星伴月“保壽孔”、水密艙裝置、鐵釘釘合和桐油灰塞縫以及“十二生肖”暗示標記等獨特技藝,而別于其它三種船型。
泉州李堯寶刻紙
泉州刻紙歷史悠久,始于唐,盛于宋,泉州民間,每逢春節(jié)、元宵和喜慶,家家戶戶,剪紅刻翠,掛桃符,張古燈,窗戶門楣貼團花、粘紅箋,顯得古雅富麗,喜氣洋洋。相沿成習,以迄于今。但八閩大地歷來的刻紙僅限于供應春節(jié)及喜慶的“紅箋”、“福符”等。(“福符”是張貼在大門、廳門上的橫楣,紅箋是張貼在房門上的橫楣)。歷來刻紙師能刻不能畫、善畫者就不善刻模板,刻模板者不善刻紙,且缺一不能成事,同時圖案較單調、呆板。直到李堯寶的刻紙圖案問世,泉州刻紙在藝術上才有突破性的飛躍,從粗俗走向高雅和精細。
泉州木雕
泉州木雕起于晉代南北朝,興起和發(fā)展是在唐天寶二年(公元686年),武則天登基后,把年號改為開元,要求全國每州各修一寺,當時的泉州,經(jīng)濟繁榮、香火旺盛,在開元寺周邊,同時修建大小寺廟100多座,號稱“大開元萬壽禪寺”,為木雕藝術的興起提供了無比廣闊的空間。
藤鐵工藝
竹藤編技藝在安溪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在安溪,竹藤編生活用具相當普遍,有篾箍、篩、籠、籬、燈等14類40多種品種。歷史上西坪、龍涓、尚卿、長坑、祥華、感德等十多個鐵觀音主產區(qū)鄉(xiāng)鎮(zhèn),是竹藤編發(fā)達地區(qū)、竹產品主產地,編織、販賣竹產品成了當?shù)匕傩盏募彝ド嫽蚋睒I(yè)。安溪竹藤編長期以來主要作為農耕用具和生活用品,以家庭作坊生產。在1991年初,安溪工藝界把堅硬的鋼鐵和細軟的藤條巧妙結合,首創(chuàng)“藤鐵工藝”新藝種。
通草畫
石獅通草畫系我國民間工藝美術大師吳為佳傳承我國傳統(tǒng)工藝美術技法獨創(chuàng)的新工藝畫種。吳為佳先生通過數(shù)十年遍訪名家、鉆研實驗,終于在1970年制作出了第一張石獅通草畫——《松齡鶴壽》,在廣州平面通草水彩畫的基礎上,借鑒草雕、草扎等民間工藝發(fā)展出了立體浮雕式的石獅通草畫,在全國工藝美術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被譽為“東方藝苑珍奇新葩”。2004年,工藝美術大師吳為佳去世后,他女兒吳小錦一方面繼承父業(yè)堅持通草畫創(chuàng)作,一方面在材料上大膽創(chuàng)新,她獨創(chuàng)的“貞觀香絨畫”多次在全國工藝品展上獲金獎。2010年9月19日石獅通草畫被列入石獅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2年吳小錦被授予“非物質文化遺產(通草畫)項目代表性傳承人”;2014年1月9日“貞觀香絨畫”被列入石獅市第三批分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永春漆籃技藝
永春漆籃,又名龍水漆籃,是閩南僑鄉(xiāng)永春縣仙夾鄉(xiāng)龍水村獨有的民間傳統(tǒng)手工藝品,其主要特征是先用細如琴弦的竹絲編成籃胚,后放在石灰水中煮,晾干抹上桐油灰,表以夏布,涂上生漆,制成漆籃,再繪以圖畫、描金、堆雕等使之既堅固耐用,又華麗乃至貴氣無比。
永春紙織畫
永春紙織畫古稱“罨畫”,是從中國畫發(fā)展起來的獨特的編織工藝,色彩淡雅,有”隔簾觀月,霧里看花”的美感,獨具藝術魅力,歷經(jīng)千年經(jīng)久不衰,與杭州絲織畫、蘇州緙絲畫、四川竹簾畫并稱為中國的“”四大家織”。
泉州竹編
泉州竹編歷史悠久,是出口工藝美術的重要品種之一。唐龍紀元年(889年),永春蓬壺、錦斗、東安等地已有竹制家具、農具生產、銷售。南安在唐宋時亦有竹、木農具應市。明何喬遠《閩書》載:“福、興、泉以竹為器”。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有陳姓竹匠在晉江安海生產竹制新娘轎、佛轎。自清至民國,泉州各縣普遍開設有竹器鋪,生產各式各樣竹家具和生活用品,生生不息,世代相傳。
惠女服飾
惠女服飾,頭披花頭巾、戴金色斗笠,上穿湖藍色斜襟短衫,下著寬大黑褲。花頭巾的花大多是小朵的藍色花,襯以白底,顯得活潑、亮麗;頭巾緊捂雙頰,只露眉眼和嘴鼻,襯出惠女含蓄和恬靜的美。惠安女子的特色服飾在漢族女子服飾中獨樹一幟,是中國傳統(tǒng)服飾精華的一部分,被譽為“巾幗服飾中的一朵奇葩”,具有較高的實用藝術價值和民俗文化研究價值。
泉州漆線雕
漆線雕發(fā)源于福建泉州,是漢族漆藝文化寶庫中的藝術瑰寶之一,是閩南地區(qū)獨有的傳統(tǒng)工藝。自唐代彩塑興盛以來,漆線雕便被應用于佛像裝飾,俗稱“妝佛”,長期以來一直作為一種特殊行業(yè)廣泛流傳。漆線雕做工精細雅致,形象逼真生動,風格古樸莊重,畫面栩栩如生,堪稱藝苑奇葩,中國一絕。漆線雕是福建泉州歷史悠久、獨具特色的漢族民間手工藝精品,目前可考的有1400多年的歷史,而后在泉州流傳多年。
影雕
影雕,顧名思義其雕刻形象逼真,猶如攝影。它是以早年的”針黑白”工藝為基礎發(fā)展創(chuàng)新的一種新工藝,在僅1.5公分厚、磨得锃亮的青石板上,用粗細不同的各種微型鋼釬,靠著鉛點的大小、深淺、粗細、疏密和虛實的有機結合,精心雕琢,相應成像。它不僅能充分的表現(xiàn)出原作的真實意境,而且能通過石雕獨特的藝術風格,使祖國的名山大川、英雄人物,乃至世界各國的珍聞異事,盡現(xiàn)在這小小的青石畫面上。其雕琢的畫面無不纖細入微,超塵脫俗。
玉雕
玉石經(jīng)加工雕琢成為精美的工藝品,稱為玉雕。玉雕是中國獨有的技藝,是中國最古老的雕刻品種之一,具有悠久的發(fā)展歷史和鮮明的時代特征,不同的朝代,玉雕有著不同的造型與特色。
珠寶首飾
珠寶首飾,是指珠寶玉石和貴金屬的原料、半成品,以及用珠寶玉石和貴金屬的原料、半成品制成的佩戴飾品、工藝裝飾品和藝術收藏品。加工程序主要有切割、預形、磨削、拋光、鉆孔等步驟。中國有七大純手工珠寶工藝,分別為燒藍、景泰藍、玉雕、花絲鑲嵌、鏨刻、點翠、金銀錯。
泉州珠繡制作技藝
珠繡,是在中國著名的刺繡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珠繡工藝是在專用的米格布上根據(jù)花之源自主設計的抽象圖案或幾何圖案,把多種色彩的珠粒,經(jīng)過專業(yè)繡工純手工精制而成。簡介珠繡用針穿引珍珠、玻璃珠、寶石珠,在紡織品上組成圖案的刺繡。珠繡具有珠光燦爛、絢麗多彩、層次清晰、立體感強的藝術特色。珠繡主要有珍珠繡、玻璃珠繡等。
佛雕技藝
天竺國的佛雕制作分為木雕、脫胎佛像兩種。木雕佛像制作工序為:佛像打坯、磨光、打底漆、灰補、上漆、漆線雕、上安金漆、安金箔、配色、上護金油、畫花畫五官等;脫胎佛像工序為:佛像造型、雕塑、修光、開模、褙袋布、脫模、前后合模、補漆灰、磨光、漆線雕、上底漆、上安金漆、安金箔、上護金油、畫眼等。西藏國佛雕技藝位于泉州古城區(qū)的中山街。西藏國佛像雕塑有泥塑、木刻、脫胎三種。
惠安烙畫
烙畫又名燙畫,就是利用烙鐵的熱度,巧妙的表現(xiàn)手法和熟練的繪畫技巧將木版烙煳而呈現(xiàn)出的一種深淺不同的褐色圖案,具有質樸.美觀的藝術特色,很受廣大群眾喜歡。
金屬畫
金屬藝術畫制作過程是創(chuàng)新采用鋁合金板做畫面。
銅雕
銅雕產生于商周,是以銅料為胚,運用雕刻、鑄塑等手法制作的一種雕塑。銅雕藝術主要表現(xiàn)了造型、質感、紋飾的美,多用于表現(xiàn)神秘有威懾力的宗教題材。
惠安石雕
惠安素有石雕之鄉(xiāng)、石頭王國之美譽,石雕歷史源遠流長。惠安石雕藝術源于黃河流域,又融會外來文化與技藝精華,與建筑藝術交相輝映,經(jīng)長期磨合發(fā)展,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文化內涵,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一朵奇葩,也是南派石雕藝術的代表和閩南文化的瑰寶。
佛妝服飾技藝
閩南地區(qū)宮廟隨處可見,隨之衍生的神佛頭像雕刻、紙帽制作、服飾刺繡技藝在民間代代相傳。按照學術概念,佛裝,即佛所披著之衣。
閩南傳統(tǒng)建筑(堆剪)營造技藝
閩南古建筑堆剪傳統(tǒng)技藝是發(fā)源于泉州的一種獨具特色的古建筑手工技藝,始于唐五代,是閩南地區(qū)古建筑手工技藝的主流,傳播于閩南文化圈的泉州、廈門、漳州、臺灣、東南亞等地區(qū)。閩南地區(qū)旅游圣地的名剎古寺、宮廟、祠堂、民間的古大厝,其雕龍畫鳳、燕尾脊、神仙故事雕塑圖等等建筑風格獨具一格,引人入勝,是旅游圣地的一項獨特風格。
輦轎制作技藝
在泉州,每建好一座宮、殿、館后要進行一次落成典禮,而宮、殿、館所供奉的佛像要坐著新轎子繞著他所供奉的人群地域繞幾圈,巡查,所有人要擺著豐厚的供品等著佛像的到來,所以轎子的檔次象征著佛的威望,也顯示了當?shù)毓┓蠲癖姷纳钏胶偷匚弧I褶I盛行于閩南地區(qū)、臺灣、馬來西亞、新加坡,但神轎制作技術一般都在閩南地區(qū),但現(xiàn)在懂得整輦轎子構造木作工序的師傅也已經(jīng)是少之又少了。
中醫(yī)傳統(tǒng)制劑方法(漳州片仔癀制作技藝)
片仔癀是一味名貴而功效顯著的中藥,與八寶印泥、水仙花并稱為“漳州三寶”。片仔癀源自500多年前明朝宮廷御用秘方。相傳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一位明世宗的御醫(yī)因不滿朝廷專制的嚴嵩父子殘害忠良,逃離京城,輾轉到福建漳州,隱姓埋名,在漳州東郊璞山巖寺出家為僧。當時寺僧多有練武習拳,舞刀弄槍,難免身傷骨損等。這位御醫(yī)出身的寺僧,將帶來的宮廷秘方,采用上等麝香、天然牛黃、田七、蛇膽等名貴中藥,煉制成藥錠,專治熱毒腫痛,跌打損傷,療效顯著,口服外敷均可,且無副作用,附近百姓有傷病,寺僧也廣為施治,逐漸在社會上享有聲譽,并因“一片即可退癀”(“仔”為閩南方言中語氣詞,“癀”為熱毒腫痛)得名“片仔癀”。
詔安黃金興(咸金棗、宋陳咸橄欖、梅靈丹)傳統(tǒng)制作技藝
福建詔安“黃金興”牌產品(咸金棗、宋陳咸橄欖、梅靈丹)是馳名中外的一種民間傳統(tǒng)醫(yī)藥食品,系清道光年“黃金興”的創(chuàng)始人黃煙支先生所研制。該系列產品采用盛產于閩粵地區(qū)的鮮金棗、火燒浮山(植物產地地名)橄欖、青梅與甘草、丁香、川貝、肉桂、砂仁、豆蔻等十幾味地道中藥材,按照明清兩代以來的祖?zhèn)髌骄贫伞|S金興咸金棗質地松軟,芳香撲鼻,咸、酸、甜適宜,滋味純正,有健脾胃、助消化、除積食腹脹、祛風邪、潤肺化痰、理氣醒酒、防止暈車暈船、提神消怠等功效。
長泰明姜制作技藝
姜味辣,性微溫,不僅是家常食譜的佐料,更是一種難得的保健食品。自古以來,中醫(yī)學家和民間就有“生姜治百病”之說。民間常用吃生姜的辦法,緩解頭痛、眩暈等病狀。長泰明姜原產地位于福建省漳州市長泰縣武安鎮(zhèn)馬車社,相傳在后晉時期,長泰人林畢干在朝為官時,將嫩姜切片,經(jīng)流水漂浸,撈起曬干等多道工序后,制成甜辣適口,且具有祛寒散氣、健胃提神等功能的姜片,獻給皇帝品嘗,深得皇帝贊賞,被賜名為“明姜”。
漳州水仙花雕刻技藝
漳州水仙花的栽培和雕刻自明景泰年間延續(xù)至今已有五百多年歷史。水仙花雕刻技藝,主要采用鋼鐵制成的刻刀、刻片、刻鉗、刻剪、修葉刀、刻針等八種工具,經(jīng)過花匠們雕刻的水仙花,造型逼真,千奇百怪,大體可分為獸型、禽型、生活型、人物型、象征型等五大類。經(jīng)雕刻師精雕細刻后,其神韻更勝似仙女降落人間,千姿百態(tài),栩栩如生,令世人百賞不厭,歷代文人墨客稱之為“凌波仙子”。
漳州哪吒鼓樂
漳州哪吒鼓樂是源自民間信仰的一種吟唱表演儀式,明代從道教圣地山西閭山傳入漳州,已有600多年的歷史。哪吒鼓樂與民間信俗儀式“踏火”相互配合,是古閩越族原生態(tài)巫術儀式與山西閭山道教音樂相互融合的產物。
漳州木偶頭雕刻
徐竹初,1938年生,出生于漳州木偶雕刻世家,國家一級美術設計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其木偶雕刻技法精湛,在繼承祖輩優(yōu)秀雕刻手法的基礎上,創(chuàng)新發(fā)展工藝而形成個人風格;作品以形寫神,強調木偶表情化和性格化。多年來,設計木偶品種600多個。1996年成立“漳州市竹初木偶藝術館”,其作品被譽為“東方藝術珍品”。
漳州木版年畫
漳州民間木版年畫,始于宋,興于明,盛于清。是一種在木質平板上鐫刻畫稿(分色版和墨線版),后以短版法套印于紙上的民間版畫藝術。
漳窯(米黃色瓷)傳統(tǒng)制作技藝
明清時期漳州生產瓷器中最早的是一種被稱作“漳窯”或“漳瓷”的白釉米色器小開片瓷器,曾作為地方貢品進獻朝廷,并遠銷海外,被廣為珍藏。
漳繡技藝
漳州刺繡制品俗稱漳繡,起源于明代,見于衣飾則以繡織錦袍為最佳。漳繡是中國織造史上三大著名工藝之一,在明清時就已馳名海內外。
印泥制作技藝(漳州八寶印泥)
漳州八寶印泥創(chuàng)始于清康熙年間,由藥商魏長安在制作八寶藥膏的基礎上研制而成。現(xiàn)今漳州生產的八寶印泥聞名于天下,是中國書畫家酷愛的文房用品。
仙草制作技藝
仙草又稱涼粉草、仙人草、仙人凍、薪草,系唇形科仙草屬的一年生植物。是一種重要的藥食兩用的東方植物資源。仙人草全草干樣含有約70%碳水化合物、少量蛋白質、脂肪、色素等,還含有較多的礦物元素。農歷入伏吃“田草”(仙草凍)是漳州與臺灣人的習俗,據(jù)說這天吃了“田草”,整個盛夏都不會長痱子。“田草”有降溫解暑之功,且無受冷患寒之弊,在“田草”中調入蜂蜜,食之清甜爽口,沁人心脾。
儺舞(浦南古儺)
我國的古儺文化源遠流長,浦南古儺自唐末出現(xiàn)以來,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浦南古儺主要是用來驅魔逐疫的。
民族樂器制作技藝(漳州蔡福美傳統(tǒng)制鼓技藝)
“蔡福美”鼓鋪字號創(chuàng)立于乾隆年間,子孫相傳已十三代。蔡福美鼓鋪所制的鼓共分:廟鼓、獅鼓、龍船鼓、劇鼓、腰鼓、紅鼓、小潮鼓……等共13個品種20多個規(guī)格。除了鼓面大小不同,連聲音也分有高低。蔡家鼓早在清代中葉就暢銷閩、粵、臺。經(jīng)過200多年風雨的洗禮,漳州蔡福美鼓鋪以其講信用、重質量、鼓聲純正、美觀耐用的風格在漳州乃至福建制鼓界獨樹一幟,歷久不衰。
客家土樓營造技藝
福建土樓營建技藝始自于唐,至明已臻成熟。
錦歌
漳州錦歌歷史悠久,為福建五大曲種之一,源自明末清初,是閩南語系中以漳州腔演唱的民間曲藝,與南音并稱為閩南民間姐妹藝術之花。它植根于民間大眾之中,曲調優(yōu)美流暢,唱詞通俗易懂,具有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錦歌善于描繪風土、人物,衍生出臺灣歌仔戲和閩南歌仔戲,也派生出閩南語通俗歌曲,流行于世界各地。
剪紙(漳浦剪紙)
漳浦剪紙最初只是作為刺繡的底樣,隨著民間民俗活動的盛行和受北方貼“窗花”等中原文化的影響,應用于各種文化禮儀活動中,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濃烈的原始趣味和稚拙美感,在中國民間藝術中占有一定位置。
剪瓷雕工藝(詔安)
剪瓷雕是我國南方,尤其是福建閩南、廣東潮汕以及臺灣所特有的建筑裝飾工藝。
華安玉雕
華安玉,因其色彩花紋猶如蛟龍飛舞,也稱華安九龍璧,早在唐、宋年間就作為美玉進貢朝庭。其材質獨特,品種繁多,玉雕集雕、刻、塑等技藝于一爐,具有實用性、裝飾性和藝術性,產品有:工藝品、建筑裝飾、保健品、高級板材等四大系列、200多個品種。
歌冊(東山歌冊)
歌冊傳入東山,已有600多年歷史。在傳唱過程中融入南音、秦腔等曲調,逐漸形成了具有東山方言特色的“東山歌冊”。為吟誦歌唱體的民間口頭文學,是舊時代婦女的生活教科書,歌冊內容多擷取歷史、傳奇、戲劇、民間故事、諺語等,故事性強、文字淺顯,押韻順口,演唱旋律具有濃烈的地方特色。曲目豐富,內容多為民眾喜愛。
東山肖米(燒賣)制作技藝
東山肖米,又稱燒賣,是東山縣具有閩南地方特色的的傳統(tǒng)風味小吃,也是閩南婚宴喜席必備的一道地方名小吃,已有數(shù)百年歷史。
東山金木雕技藝
東山金木雕生產始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建關帝廟時,由廣東大埔縣木雕匠人傳入。當時的金木雕不僅廣泛用于裝飾廟宇殿閣中的梁柱、斗拱、神龕、屏風及各種佛、神像等,還作為香案、窗門、檐、床、柜、桌、椅的雕花裝飾,被民間茶館酒肆、豪屋富宅及婚嫁喜慶的妝套家具及器物等運用。
東山剪瓷雕工藝
剪瓷雕是福建閩南寺廟建筑中一種常用的傳統(tǒng)裝飾工藝,在今天的閩臺地區(qū)乃至東南亞有著較大的影響。
東山黃金漆畫技藝
黃金漆畫,俗稱“溜金畫”,乃選取福建聞名的漆料和上等的金箔作為基本材料,在被裝飾的木板或竹器上多次上“大漆”,再上”退光漆”,反復磨光之后,再用“退光漆”在其表面描繪出人物、動物、花卉、山水等各種圖畫,最后用金箔施行貼金。
東山海柳雕技藝
東山的海柳雕工藝始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百年歷史。海柳是一種珍貴的海底灌木,屬海生植物鐵樹科。它以吸盤固定于海底礁石,樹干呈黑褐色或棕褐色,干粗枝密,葉片細長,質地堅韌耐腐,有“鐵木”、“海底神木”之稱,是雕刻工藝品的珍貴原料。因它形似樹木,故有“海柳”之稱。海柳有紅柳、赤柳、烏柳、石柳、藤柳等品種,其中紅柳和赤柳顏色鮮艷悅目,是海柳中的珍品。
東山海船釘造技術
東山造船,俗稱“釘船”,指福建東山島一種建造木質海船的傳統(tǒng)手工技藝。造船匠人在悠久的造船發(fā)展史中,總結積累了船型、龍骨與船長、船長與船寬、船長與桅高等一整套獨有的營造法則,并世代相傳。船匠依靠這一套營造法,可在沒有任何設計圖紙的情況下,建造各種木質海船。
彩扎(詔安彩扎技藝)
彩扎技藝是詔安縣的傳統(tǒng)民間工藝,源于清朝末年。
廈門珠繡手工技藝
廈門珠繡具有獨特的裝飾手法和藝術風格,以新穎別致、富麗堂皇、光彩奪目著稱。
翔安農民畫
農民畫在翔安有悠久的歷史,其源于傳統(tǒng)民間壁畫,是歷代民間藝人傳承下來的一種民間藝術,主要有佛祖圖、神仙、天將、羅漢、龍鳳等吉祥圖案,壁畫的表現(xiàn)形式主要包括古代的連環(huán)畫如封神演義、三國演義、西游記等。
廈門漆線雕技藝
漆線雕源于古代佛像雕塑工藝,形成于明末清初,經(jīng)廈門蔡氏十三代傳承至今。
抬閣(海滄蜈蚣閣)
蜈蚣閣是藝閣的一種,是閩臺獨特的民間游藝活動,舊時用于迎神賽會的化裝游行、今為文藝踩街形式之一。廈門流行的蜈蚣閣游藝活動集中在海滄區(qū)東嶼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