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韓愈《馬說》
天下之大,能人輩出,但是一個國家官職有限,選拔機會也有限,想出人頭地,平步青云,不是只靠有才華就可以的。在古代多有懷才不遇之人,平民百姓要想晉升便需要有人引薦,在先秦時期,就有謀士在幕后獻計獻策,算是“幕僚”的前身,之后經(jīng)各朝發(fā)展,官員們通過“幕府”選拔“幕僚”逐漸有了定式。
一、人才的劃分
中國古代統(tǒng)治者主張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因此選拔人才之法也是沿用儒學之道。按照孔子劃分人才的方法,人才可分為大圣、賢才、君子、士和庸人五個等級。而劃分標準就是他們的道德水平、為人處世的方法。
在孔子看來,庸人是沒有遠大目標,日子得過且過的普通人;士則是有一定的道德、處世法則的人;君子已經(jīng)可以達到身正影不斜,絕對講究仁義道德;賢才就更上一層樓,可以為天下人謀福利,做世人的榜樣;而大圣作為最高層級的人才,已經(jīng)完全知天通地,可以比肩天地了。
這樣“德才兼?zhèn)洹钡乃枷胱鳛檫x材的重要方針,被歷代沿用,不只是用于選拔官員,也被用于官員選拔自己的“幕僚”。而“德”與“才”,重點考究“德”為先。儒家另一位著名思想家——荀子,也堅持這一觀點,“德不稱位,能不稱官”是選人大忌,無德無才之人只會霍亂官場,讓百姓遭殃。
二、德才兼?zhèn)?/span>
“德才兼?zhèn)洹碑斎皇亲罴训倪x人方法,但是賢才并不是隨時恭候的。清朝著名官員曾國藩就認為,“德”是要在“才”之前的,有德無才的人只能算是“愚人”,而有才無德之人卻是“小人”。“小人”沒有道德的束縛,只有利益的裹挾,隨時都會出賣朋友,不能相交,當遠之。
而才能其實也是必不可少的。選拔人才當然就是為“才”。很多官員在選拔幕僚的時候,不僅要求足智多謀,還會要求他們具備更多的技能,掌握為官需要的知識,比如:賦稅、刑罰等相關。這樣的幕僚就方便官員直接咨詢、商討。
三、勤勉用功
“勤”是成才的關鍵,也是官員選拔人才會關注的重點。從“聞雞起舞”、“鑿壁偷光”到“囊螢映雪”等各種成語,無不講述著勤奮的故事,流傳下來,激勵世代的人。可見“勤”是從古至今人們都很關注的習性。
作為幕僚,不是一勞永逸的一份工作。他們是因為自己的才能被選拔進幕府,也可能因才能不夠被“清”出。所以,成為“幕僚”還遠不夠,為了一直做下去,就要不斷地學習,一直勤勉有加,用功努力。正如曾國藩說的那樣“一曰習勤勞以盡職;二曰崇儉約以養(yǎng)廉;三曰勤學問以廣才;四曰戒傲惰以正俗。”他也如此踐行著,并以此為標準選人、治軍。這也正是他取得成功的關鍵所在。
自“廢黜百家,獨尊儒術”后,儒家思想統(tǒng)治中國千年,不僅影響了國家統(tǒng)治,也影響了歷代人才的選拔。儒家思想里,德才兼?zhèn)浜颓诿阒烁芡瞥纭_@樣的思想也被用在選拔人才中。有德行,有才能,又勤勉有加,不斷發(fā)展自己的人才,被選拔出來,為國家效力,成為國家的棟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