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木雕這項技藝主要流行于潮汕地區及福建東南部沿海一帶,是廣東潮汕地區的一項民間雕刻藝術。潮州木雕可追溯至唐代,唐昭宗年間,任職廣州的劉恂在編撰《嶺表異錄》中指出,牙雕、木雕及枹木履在當時已呈現出超高的制作水平。至宋代中期,木雕已運用到寺廟等大型建筑之中。
明代期間潮州木雕的精益程度又達到了一個新的階段,雕刻技藝趨于完美。清代,潮州木雕更是進入全盛時期。門樓藻井、家族宗祠、府城公祠中鑲嵌大量潮州木雕,造型優美,各式各樣的木雕應有盡有。
潮州木雕用途分為:建筑裝飾、家具裝飾、神器裝飾、案頭擺設。精巧雅致的潮州木雕被廣泛應用于的祠堂、廟宇、建筑物的門窗、匾額、承柱、藻井;以及家用器物上的屏風、幾桌、床炕、茶櫥、宣爐罩等,而潮州民俗中迎神賽會、祭祀祖先的神龕、神轎、燭臺、掛屏等神器:還有供欣賞陳列的花籃、龍鳳、龍蝦蟹簍、百鷹圖以及大型掛畫等案頭木雕裝飾,在璀璨奪目作品的面前,人們驚嘆傳統之深厚,工藝之精美絕倫,所有都具有實用、藝術和收藏價值。
以堅韌度適中樟木為主材的潮州木雕,雕刻技法有沉(凹)雕、浮(凸)雕、圓(立體)雕、通雕(多層)和鋸通雕(單層)五種,其中通雕吸取了浮雕、圓雕等技法而融會成玲瓏剔透的技法,它的出現,在木雕藝術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在雕刻技法上則依據不同的題材、不同的裝飾,把浮雕、通雕、線刻或單獨或綜合地靈活運用,以表現不同的形式美。每件精品都向人們娓娓講述其雕法的多樣,創作的甘辛,還有鮮有人知的技術細節和個人傳奇。
潮州木雕制作的主要流程大致可分為三大步:
1.鑿制粗坯。首先是選擇適當的材料,然后根據題材,勾勒出初圖,鑿制出粗坯。
2.精雕細琢。根據題材和布局,或用浮雕,或用沉雕,或用鏤空雕,以不同的技法,賦予人物、動物、花鳥蟲魚以靈性,使之栩栩如生,活靈活現。
3.髹漆貼金。即完成雕刻之后,對木雕上漆貼金,使之顯示出金碧輝煌,玲瓏剔透的藝術效果來。潮州木雕的另一種外部色彩是五彩裝金。在一座建筑物的木雕裝飾中,往往同時使用黑漆裝金和五彩裝金兩種做法,這樣更能使建筑物主次有別,層次分明。此外,潮州木雕還有不加任何色彩的,稱之為素雕,這種做法實際上對技師的要求更高,因一切都是暴露無遺,無可藏拙。
潮州木雕題材十分廣泛,許多木雕裝飾運用中華民族傳統吉祥圖案,通過諧音、隱喻、象征等藝術手法,以具象圖形來傳達出吉祥如意的理念,成為潮州人的精神依托。裝飾紋案題材從植物祥紋、祥禽瑞獸到潮州戲劇、神話傳說、歷史典故,以及市井氣息濃厚的民間故事、小說,還有反映勞動人民日常勞作耕種的各種歌舞,都從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潮州當地的民俗風情。
潮州木雕的雕刻工藝反映了潮汕人心靈手巧的悟性,吃苦耐勞的精神,精打細算的性格和精明強干的作風。潮州木雕在潮州人生活中的重要性,不亞于工夫茶,可以說凡有潮州人處,皆能見木雕。
潮州木雕的工藝美術源遠流長,具有濃厚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內涵,與東陽木雕、黃楊木雕及龍眼木雕并譽為“中國四大木雕”,其造型豐富優美,地域特色鮮明,于2006年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