蠟纈又稱蠟染,現代印染學中稱為蠟防染色。蠟纈制品花樣飽滿,層次豐富,其來源可追溯至秦漢之際的西南地區少數民族。當時他們已經熟悉蜜蠟、蟲蠟和松脂等物質的防水特征,從事織物的蠟染。唐代蠟纈在中原地區得到飛速發展,創造出大量精美的蠟纈織物,廣泛應用于服裝面料和室內裝飾材料等領域。
蠟纈作品中文字表達的技術基礎
蠟纈工藝的研究內容包括其工具、材料和工序,它的工具和材料都非常簡單,少數民族地區的平常農家就能配置。蠟繳的工序則包括畫、染、煮等過程,較為繁瑣,但比起夾纈工藝,蠟纈則靈活機動,隨時可做:比起扎纈,蠟染的圖案更加豐富,富于變化,能體現制作者的個人喜好和情感。
蠟纈的工具和材料
蠟纈工具
蠟纈工具主要有蠟刀、瓷碗(或金屬罐)、水盆、大針、骨針、染缸、小炭爐、木炭(或谷殼)等。蠟刀種類繁多,主要用于刻畫線條。蠟刀大者刀口寬10厘米,高6厘米,手柄長20厘米:小者刀口寬1厘米,高0.5厘米,手柄長7厘米。蠟刀(圖7-1)的刀片數也有所差別,從2-7片不等,片數越多,存儲蠟液越多,但蠟刀刀口會厚一些,只能用于畫粗線,畫細線的蠟刀一般只有兩三片。而刀口的形狀除了圖7-1所示的等腰三角形外,在貴州有些地方還有扇形、弧形、斧形以及方形的刀口;國瓷碗(或金屬罐)是用來盛蠟的容量,家庭用的普通瓷碗即可;水盆是用來退蠟和清洗蠟染織物的容器;雖然技藝高超的蠟染藝人在畫蠟時不需要任何輔助畫圖工具,但大多數人都會采用一些參照物來確定尺度,大針或骨針則用于點蠟時在布面上針刺小孔定位:染缸是進行染色的工具,在其中放入染液,將畫蠟后的蠟布放入其中,進行染色。染缸般采用陶制的大水缸,大小可根據染料的多少而決定。小炭爐用于加熱防染蠟,使蠟保持液狀便于在坯布上勾面線條:木炭(或谷殼)則是給小炭爐加熱的燃料。
蠟纈材料
蠟纈材料包括防染的坯布、蠟料以及染料等。坯布相當于作畫的白紙,是圖案的載體;蠟料相當于素描所用的鉛筆,用來勾勒紋樣圖案的線條輪廓:染料則相當于顏料,用來涂抹線條輪廓內的顏色。
坯布
傳統蠟染藝術材料基本以棉麻為主,源于當時人們的生產能力。國麻是元代之前中國平民百姓使用最廣“泛的紡織纖維,過去,貴州中西部地區的民族幾乎家家種麻。每當五、七九三個月是貴州收麻的月份,當麻長到三四尺高時就將麻收割,首先用竹條打掉麻葉,剝取麻皮,去掉粗皮,留下纖維部分,這種麻纖維被稱為“生麻”。然后用水反復漂洗其中的漿汁,成為“熟麻”,這道工序相當于漢族地區的“漚麻”,即去除麻纖維中的雜質和膠所,使于紡織。再次,進行績麻,就是將麻紗纖維捻績成麻紗,挽成麻團。最后將麻團制成經、緯線,經過牽紗、梳布、挽綜、織造等工序織成麻布。
棉布也是西南少數民族常用的紡織面料,首先,棉花在八月采摘后,經過暴曬,用軋棉機除棉籽。然后,用大弓將棉花彈松,并用細竹條將其制成中空棉條,被稱為開松、卷筵。再次,用紡車將棉條紡成棉紗卷繞在稻草簡上,排成支紗,用高溫煮紗,扭在竹竿上一周左右,再用豆漿上漿。最后,將制成的棉紗分別制成經緯線,經過布經、穿綜、上筘等上機準備后進行織造制成棉布。
蠟料
傳統的蠟料有蜜蠟和蟲白蠟兩種。古代被稱為石蠟者其實也是蜜蠟,正如故石蜜、木蜜、土蜜的稱呼一一樣,石蜜又稱崖蜜,是蜜蜂筑巢于高山巖石間所產的蜂蜜:而木蜜和土蜜則是蜜蜂分別在樹上和土中筑巢所產的蜂蜜.據《古今圖書集成》載:“陶景弘曰,蜂先以此為蠟跖,煎蜜亦得新蠟,色白久則黃。”。蟲白蠟,系由蟲脂制成,又名木蠟。木蠟,亦非木料之蠟,乃指蟲白蠟,其蟲大如蟣虱,芒種后則緣樹枝,食汁吐涎,黏于嫩莖,化為白脂,乃結成蠟,狀如凝霜。處暑后剝取。延緣樹枝者,有冬青樹、榆樹、櫧樹、苦梨樹等。同對古代蠟的使用和分布情況,李時珍也作了說明,唐宋之前,基本使用的是蜜蠟。到了元代以后,蟲白蠟逐漸取代蜜蠟的地位,其產地集中于四川、湖廣、滇南、閩嶺、吳越東南等地,并以川、滇、衡、永產地的質量最佳。
染料
古代西南少數民族地區蠟染采用藍靛作為其染料,由于家庭經營的小農經濟的長期影響,對于藍的栽培、加工和使用,均停留在一家一戶的小天地。藍草是-種可以用來作染料的草本植物,為春季栽種,一般在夏(七月)秋(十月)兩季收割。制藍步驟如下:首先,將藍靛枝葉一束束放入木桶中,盛滿清水漫過枝葉。木桶采用1米高的杉木桶,生葉和水的比例為1:12;其次,生葉浸泡3-5天左右,觀察葉片,看是否出藍。天熱時由于發酵時間短,只需要3天,天冷時則需要5天。如果葉片開始變軟,表明已經開始出藍,反之,葉片呈青綠色且質地青脆,則說明浸泡時間還不夠。
再次,將石灰水倒入桶中,在制作藍靛的過程中,石灰用量的多少是決定藍靛質量好壞的關鍵。石灰放得過多或過少,都會使藍靛染布的質量受到影響,使染布達不到理想的效果。通常靛葉、水和石灰水的比例為5:60:1.并且在加入石灰水后,需要-至二個小時掏水攪拌的打靛過程,石灰水與靛藍色素分子結合,形成不溶于水的靛藍素:最后,經過一一天的沉淀,舀出木桶中的水,再舀出沉淀的藍靛換到另一只小桶中反復沉淀,可得到藍靛。同藍靛制作完成后,就可以配兌染水,染水是用藍靛和白酒按適當的比例兌水調和而成。
當然,如果種植的藍靛多,農戶可采用大塘制靛方法。北魏時期賈思勰(生卒年不詳)著的《齊民要術》一書中對大塘制靛法有詳細的記載:“七月中作坑,令受百許束,作麥得泥泥之,令深五寸,以苫蔽四壁。刈藍倒豎于坑中,下水,以木石鎮壓令沒。熱時一宿,冷時再宿,漉去,內汁于甕中,率十石甕,著石灰-一斗五升,急手抨之,一食頃止。江清瀉去水,別作小坑,貯藍淀著坑中。候如強粥,還出甕中,藍淀成矣。”。用這種方法制作的藍靛主要用作商品出售,其產量高、質量穩定。現在貴州凱里地區還保存著這種制靛工藝。
蠟纈工序
蠟纈工序包括還布的準備、畫蠟、漫染、退蠟四道工序。
坯布的準備
畫蠟前,先進行一些準備工作。首先,將棉、麻布進行搗練。棉麻等天然植物纖維含有雜質,而且經線在織造前還進行過上漿處理,如果不清除這些雜質和漿料,將嚴重影響布料的染色。因此,在古代通過對布料反復浸泡、捶打、清洗和日曬的方式來清除,古代稱這道工序為“練”。唐代名畫《搗練圖》能形象地表現這道工序。西南苗族地區,練的方法,因地而異,歸納起來有5種方法:①用開水煮燙;②用草木灰水浸泡;③用堿或石灰水煮;④先用布料在拌有柴灰的水中煮,進行脫膠,然后用蜂蠟煮,使之光滑柔軟:⑤清晨將布料置于室外,利用自然露水進行除雜。
其次,要對布料進行漿布處理。棉麻布脫膠、退漿后,布面不夠平整,還需要進行特殊的漿布處理。即用魔芋漿均勻地涂抹在布的背面,使布面挺括。具體的做法是:先將-塊魔芋洗干凈去皮者熟,再用小刀細細刮成糊狀,放入盆中加入少量水,降低魔芋糊黏度,然后用毛巾包住魔芋糊,并在布面用力蹭,將汁液滲進布里,最后將布風干,這樣這塊布就硬挺起來。當然,這種漿布的特殊性在于魔芋汁不僅有使布面挺括的功效,同時也不影響染料滲入到布面纖維。最后,對布面進行磨平處理。這樣做是為了使布面平整光潔,貴州苗族大部分地區用牛肩胛骨作為打磨的工具,但有些地區,像丹寨采用牛角磨平、磨光,以增加布料的硬度。間總之,這道工序本質上就是畫蠟前對布面進行的砑光處理。
畫蠟
畫蠟時,先將處理好的坯布平帖在木板或桌面上,把蜂蠟放在瓷碗或金屬罐里,用木炭或糠殼點燃小炭爐,并將瓷碗或金屬罐架在其I融蠟。技藝嫻熟的苗族婦女直接用蠟刀蘸起蠟汁在布上作畫,胸有成竹。當然,也有一些苗族婦女先用剪紙花樣確定畫樣的大致輪廓,再蘸蠟作畫。在畫蠟時,蠟汁溫度的控制非常重要,蠟汁溫度不能太高,以保持在60度至70度之間為宜,若蠟汁溫度超過70度以上,蠟汁在布上容易滲浸四周而使紋樣模糊不清。而如果蠟汁溫度過低,在布料上凝固過快,同樣也不能繪成紋樣。(因此,每蘸一次蠟后,都要求以最快的速度完成點蠟。
苗族婦女中還保留著用細竹條畫蠟的方式,不過現在已經基本被蠟刀所替代,主要是蠟刀具能保持蠟汁溫度的特性,蠟刀中的銅片一般2-7層,蠟汁盛于蠟刀的銅片中,銅片具有較好的熱傳導性,并且銅片和蠟汁的接觸面比較大,可以使蠟汁保持在便于作畫的合適溫度。而細竹條熱傳導性較差,無法給蠟汁持續供熱,在畫蠟時間上遠遠比不上蠟刀,因而逐漸被蠟刀所替代。
浸染
浸染是將畫蠟好的布料放入染缸中染色的過程。蠟纈--般需要將布料浸染5-6次。首次浸染通常需要8-9個小時,然后將布料取出染缸進行清洗和晾干,清洗和晾干過程中要特別注意不能將布折疊,以免防染蠟失去防染功能。當布料
晾干后,再反復進行4-5次浸染,每次浸染的時間只需要4-5小時,直至達到布料所要求的顏色為止。如果-件蠟纈染制品中有深淺兩種藍色需要上色,需要在首次浸染、清洗、晾干后,將作品需要淺色的部位再次用蠟汁蓋住防染,然后再進行多次浸染,即可使同一件蠟纈染制品中出現深淺不同的藍色。
退蠟
退蠟是將浸染好布料除蠟的過程。具體操作是將浸染好的布料放入燒開水的鍋中,并在煮的過程中不斷用筷子攬動蠟布,以便使布上的蠟加快脫落。-般十幾分鐘后,布料上的蠟就會溶化,然后將布料從鍋中取出放入清水中漂洗干凈晾干,這樣一件蠟緶作品就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