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婦女愛美,特別注重發式新奇與面部修飾。唐代陶俑,從整體風格上有早晚之別。初唐的陶俑有素陶俑、彩繪陶俑和釉陶俑,以后者為少。制作技術不斷提高,寫實風格日益明顯。人物面部稍瘦,身體頎長,女俑清秀婀娜、苗條雅致。
盛唐的陶俑仍有素陶和釉陶,而以彩陶為主,三彩陶俑的出現,更增添了生機與色彩。三彩俑與彩繪俑為這一時期所崇尚,成為墓葬明器的主流。人物體態豐碩,飽滿雄渾,女俑尤顯富態豐滿。
中唐以后受政治經濟因素影響,各種陶俑相對減少,但豐艷肥碩的風格尚存。到晚唐,社會動蕩,經濟凋敝,唐俑的種類和數量銳減,俑體變小,制作粗劣,逐漸走向衰落。
與古代大多數時期人們追求苗條、纖細甚至病態的美不同,唐人有著非常積極的審美觀。不管是唐初的嫻雅,盛唐的豐麗,再晚些的舒展,無不蘊含著健康爽朗的氣質。現在保存的唐代女俑,每一類作品的姿態、動作都表現出特定的思想情緒,毫無呆滯之感。
她們的個性及表現來自唐朝生活的自然之態,樸實真切,各具神韻。唐俑的體態、服飾也傳達出不同時期人的思想觀念、審美情趣,而這種風格、神韻與社會生活緊密相連,也反映出審美觀念的變化。
以下為初唐戴高假髻的女性木俑,法國漢學家伯希和于1906年左右在甘肅發掘,現藏于法國巴黎賽努奇亞洲藝術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