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是人類是人類歷史上最早通過冶煉而使用的金屬之一,銅的使用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晚期,當時制陶業已經達到了較高的水平,彩陶文化的藝術和相關技術為青銅器鑄造中涉及的泥范、紋飾、冶煉等工藝奠定了基礎。目前人類發現的最早的自然銅制品出土于9000年前的西亞地區,最早的錫青銅始于距今4750年的西亞兩河流域烏爾王朝。
中國甘肅東鄉林家馬家窯文化的青銅刀是迄今發現的中國最早的青銅器物,其年代約公元前三千紀初期,與烏爾青銅同時。此外,馬廠文化的青銅刀約為公元前三千紀后期,與印度河流域哈拉帕文化發展錫青銅的時代和東南亞泰國北部嫩諾塔出土的錫青銅時代為同期,是我國早期冶金的見證。
青銅器在古代主要是銅和錫、鉛的合金。在銅器鑄造過程中適當的加入錫、鉛可降低銅的熔點、增加流動性和充型性能、提高銅器的硬度。古代工藝大師總結的鑄造青銅器合金比例“六齊”是當時科技發展水平的代表。雖然當時實際器物的成分比例要復雜得多,但按功能主要有禮器、工具、兵器和銅鏡幾大類。陜西臨潼出土的秦銅車馬,根據車馬不同部位的功能采用不同比例的合金鑄造,其科學性與合理性令現代科學工作者驚嘆不已。
我國的文物考古工作者從距今5800年的仰韶文化層中發現了銅的冶煉遺跡。在距今4200~3800年齊家文化層出土的青銅器中有斧、鏟、鑿、人頭刀、鏡等。二里頭文化遺跡中的青銅器主要為工具、兵器、禮器、樂器和裝飾品。生產工具有刀、錛、鑿、魚鉤等;兵器有戈、戚;樂器有鈴;禮器有形制較復雜的典型的青銅容器爵和斝。
商代是我國古代青銅器發展的繁榮、興旺時期,以鄭州商代遺址、湖北黃坡盤龍城遺址和河南安陽出土的青銅器為代表。這時期在鑄造技術上有較大發展,商早期采用了范面紋飾壓縮技術,從而鑄造出了直角凸起的紋飾,到了商中期,在壓縮技術的基礎上發展了紋飾堆塑技術,在同一個范面上兩種技術兼用,從而鑄制出了“三層花”的紋飾效果。銅器種類和數量都有很大增長,已有較精細的花紋。
西周延續了商代青銅器敦實厚重的特點,銅器種類和數量均有較大增長,特別是許多青銅器上出現長篇銘文,如毛公鼎、大禹鼎、虢子季白盤等。青銅器上的銘文錄了一些重要的歷史事件、禮儀、典章制度、土地交換、司法刑律和社會風俗等。
春秋戰國時期青銅鑄造工藝水平有很大發展,規模化生產漸多,分工合作,胎體變薄,青銅器轉向規格化和樸素的作風,在裝飾構件上卻又不斷有創新。這時期,禮器種類有明顯變化。
秦漢時期銅器繼承了春秋戰國時期的風格,銅器多為素面,鑲嵌、鎏金等工藝在貴族階層更加普及,銅鏡的花紋造型不斷發展。秦銅車馬是當時青銅鑄造工藝水平的代表。漢代青銅器的代表作是中山靖王墓出土的長信宮燈,不僅有華美的器形、鎏金的工藝,還有現代環保的理念,思想、藝術與科學的結合無與倫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