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古代“高考”,也就是科舉制度,科舉制度開始時的時間飽受爭議,有學者說始于漢朝,有些學者說始于隋朝。在科舉制度出現以前,官位都是靠家族世襲獲得,科舉制度出現以后,寒門學子也有了入仕途的方法,科舉制度為封建王朝選拔優秀的人才立下了汗馬功勞。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一下,古代“高考”考什么。
唐朝
在唐朝,考試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兩類。每年分期舉行的稱常科,由皇帝下詔臨時舉行的考試稱制科。
唐朝的考試科目多達50多種,主要的考試科目包括:明經、三禮、三傳、史科(考墨義、貼經)、秀才、俊士、進士、明法(考查法律制度)、明書(書寫人才)、明算(考《九章》《海島》《孫子》《五曹》《張丘建》《夏侯陽》《周髀》《五經》,各一帖;外加《綴術》《緝古》《記遺》《三等數》等)、一史、三史、開元禮(唐玄宗時代官修的一部禮儀巨著)、道舉(始于唐玄宗時,考《老子》、《文子》《列子》《莊子》,考試辦法和明經相同)等。
明經、進士兩科后來成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進士科,是最難的一科,單單靠死記硬背是行不通的,進士科需要對國家大事進行點評,或者寫詩做文章。唐高宗以后進士科尤為重要,唐朝許多宰相大多是進士出身。考生主要有兩個來源,一個是生徒,一個是鄉貢。
宋朝
宋代的科舉制度,大致上和唐代相同,但是在唐代科舉制度上有所改良,體制制度更加完善,分常科、制科和武舉。
考試的內容,“四書五經”是已不可少的,大致科目和唐朝也差別不是很大,但是常科科目有所減少,進士科依舊很受宋代朝堂的重視,宋朝很多宰相都是進士出身。但是宋朝開始,把背書和作詩給取消了,這也減少了那些文人只會死記硬背,考時政問答,提出對時政的想法然后給出解決辦法。
明清
到了明清時期,科舉制度變得十分嚴苛,同時難度也最高。“八股文”也在明朝應運而生。
“八股文”的題目,內容,格式都限制太嚴。八股文就是指文章的八個部分,文體有固定格式:由破題、承題、起講、入題、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組成,題目一律出自四書五經中的原文。
“八股文”的產生,極大地扼殺了文人的創意,束縛了文人的思想。文人作文,必須模仿古人的腔調,而且,文章的字數也有嚴格的限制。“八股文”的題目只出自于“四書五經”,主要文義在于詮釋經書的義理,并要求據題立論,所以很少有作者自由闡發的空間,而它的重要體裁特征便是對偶性。
以上就是古代的“高考”制度,是不是比想象中的考試科目更加繁雜?所以,在古代,進士出身的文人,各個也都是飽讀經書的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