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寧市位于山東省西南部,東鄰臨沂地區,西與菏澤接壤,南面是棗莊市和江蘇省徐州市,北面與泰安市交界。濟寧地區歷史文化悠久,是東夷文化、華夏文明、儒家文化、水滸文化、運河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下面我們主要來說說東夷文化和運河文化。
東夷文化
古老的濟寧大地,孕育了燦爛的魯國文明;這里造就了孔子、孟子、顏子、曾子等一大批思想家,產生了影響中華文明近2000年并且仍然在產生重大影響的儒家文化。樹有根,水有源,那么齊魯文明的根在哪里,答案是,它的根在東夷文化。
東夷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夷的名稱約產生于夏代,與華、夏并稱,夷字在商代甲骨文中經常出現。這個時期“夷”、“蠻”等詞并不含貶義,只是代表部族的名稱,“東方之人”而已。按造字法,“夷”字為“人”負“弓”合成,表示東夷人是善于射箭的部族。
到了周代,人們以中原為中心,“夷”開始泛指居住在統治中心以外周邊的部族,這時才有了“東夷”的稱謂。所以東夷就是指以山東為中心的東部地區。他們具體的范圍包括了山東全境及其毗鄰地區的河南東部、江蘇北部、安徽東北部、河北南部及遼東半島等廣大地區。
東夷是夷族的總稱,它有許多支族,如萊夷、嵎夷、鳥夷、淮夷、徐夷等。東夷各族組成松散的部落聯盟,聯盟較早的首領叫太昊,也叫伏羲,姓“風”。太昊部落和其他東夷各部落一樣,是以鳳鳥作為部落圖騰的。鳳鳥作為東夷部落圖騰,傳遞著東夷先民的眾多文化信息。
在距今10萬年前的舊石器晚期,隨著族群的擴大,他們為了尋找更好的越冬場所和生活環境,沿沂河沭河而下,追逐太陽而居,歷盡千辛萬苦,來到臨沂地區的沂沭河大平原上,用波瀾壯闊的氏族大遷徙,譜寫了神話中“夸父追日”的歷史壯舉。
在距今8500年前后,東夷族群逐漸形成。他們先后歷經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岳石文化,開始在這片土地穩定發展,也留下了大量的珍貴石器和文物。
運河文化
濟寧運河文化屬于地域性文化,但又不同于一般的地域文化。運河南北縱貫6個省市、5大水系,跨越了燕趙文化、齊魯文化、荊楚文化、吳越文化的地域,這些不同環境而又各具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化,相互交流、吸納和融合,便形成了來自各地域但又不同于各地域的獨具特色的運河文化帶。
運河文化歷史積淀豐厚,內容十分豐富,且在沿岸不同地域又呈現出一定的特點。千百年來,運河文化極大地影響著濟寧,有力地塑造著濟寧。特別是京杭大運河濟寧段貫通之后,濟寧憑借融南匯北、東西兼容的特殊地理優勢,得以“水陸通衢,商賈云集”。在此情況下,以儒家傳統文化為主導的本土文化受到了以江浙文化為主的南北文化的沖擊,使人們的思想不斷解放,觀念不斷更新。
人們開始從封閉、半封閉狀態不斷走向開放交流,從傳統的農業經濟不斷走向市鎮經濟。商貿業空前繁榮,手工業蓬勃發展,飲食服務業日益興盛,個體私營經濟極大發展……經過數百年的社會實踐,人們以智慧和勤勞創造并形成了濟寧運河文化。
濟寧文化底蘊深厚,文化資源名氣大、種類多,在濟寧這片土地上出土有眾多的文物珍品,它們陳列在博物館中,向人們訴說著這座古老城市的歷史。濟寧以融匯古今南北、內外兼容并蓄的姿態,在包括外來文化在內的各種文化類型的包容接受的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城市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