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各大博物館日漸成為旅游者青睞的打卡熱點。就如今年五一、端午期間,三星堆博物館人山人海,盛況空前。從物的宮殿向人的樂園轉變,這意味著博物館將從單純的展覽展示空間升級為公共文化消費空間,承擔著在商業化的社會環境中為公眾營造創意生活的使命。只有追求創新發展的博物館才能將消費者的火熱保持下去。
一、博物館文創的要義
文化創意產業是當今博物館發展的核心競爭力之一,是博物館文化的體現。文化創意產品開發運營是博物館工作的有機組成部分,有助于更好達成博物館文化傳播和公共教育職能。博物館藏品匯聚了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精華,文化創意產品正是博物館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最佳載體。
文創產品在生活中頻頻出現,也讓更多潛在參觀人群了解認識博物館,促進了博物館文化傳播功能的發揮;文化創意產品在社會教育目標上也發揮著重要作用,人們在駐足瀏覽和欣賞把玩文創產品的同時,歷史、工藝、審美等知識在無形中傳遞,從這個意義上說,文創商店和博物館展廳發揮著同樣的作用,成為博物館的展廳之一。
各種形式的文化創意產品將博物館與民眾生活相連接,將獨特的參與體驗滲透到日常生活中,促進了觀眾與博物館的“交流”;公眾選購文創產品的行為在一定程度上表達了對博物館的認同和對參觀體驗的滿意度,欣賞、把玩、挑選等活動為參觀者的自我表達提供機會,增強了觀眾的主動性與參與感。
“文創”即是“文化”的“創新”表達。如果簡單地把“博物館大文創”與“展覽、教育、文創商品”劃上等號,將會限制博物館文創事業的發展,因為這樣的“博物館大文創”格局還不夠大。《國家寶藏》的春節特別節目“國寶音樂會”,雖然沒有具體的“實物產品”,依然可以稱為“文創”,因為該節目用現代的舞美技術、形式重新詮釋了國寶文物元素,這也是傳統與現代的組合。
二、博物館文創產品開發的6大思維
01立足于館藏資源尋求可展現自身特色的創意
館藏藏品是博物館文創開發的強力后援庫,是創意靈感的萌生的肥沃土壤。立足于本館資源,開發既具有實用性,又兼備審美性的創意型產品。如吉林省博物院設計開發的雙陸棋調料盒,就是立足于藏品研究開發的一種比較貼近群眾生活的產品。
明朝,一代才子文徵明親手種下了一株紫藤,時光往復,冬去春來,蘇州博物館內的這株紫藤每年暮春依舊花香綽約。2013年蘇州博物館籌備文徵明特展期間,紫藤種子被精心收集,用灑金紙、文徵明“衡山”印包裝,開發成了文創產品。蘇州博物館文創部負責人蔣菡告訴記者,“文衡山先生手植紫藤種子是我負責出品的第一款產品,因為文創的出圈,帶火了這株之前很少有人關注的“活”的文物。此后,紫藤登上了《國家寶藏》,它已經代表了蘇州城的文脈傳承,每年限量的紫藤的種子,也把蘇州文脈延續至五湖四海。”
02與時代接軌產品設計與時俱進
將博物館的文創設計與現代生活聯系起來,使文創產品也具有時尚感。2019年故宮博物院推出了“脊獸雪糕”,脊獸是傳統元素,雪糕是現代商品,二者結合就產生了新奇感。
國博咖啡廳一直都有著推“新款”的自覺。2021年2月27日,來自月球的“土特產”——月壤,入藏中國國家博物館;與此同時,國博咖啡廳推出了一款“嫦娥奔月”主題拉花咖啡,咖啡的拉花圖案,取自國博館藏的唐代“大吉”嫦娥月宮紋葵式銅鏡,銅鏡背面是一幅月宮圖,枝繁葉茂的桂樹、身姿飄逸的嫦娥,寄托著古人對月亮的美好想象。博物館的咖啡館,讓觀眾在飽覽精神食糧后,也能在物質食糧中獲得小憩。而被賦予了豐富文化意涵的環境和飲食,說不定還能讓觀眾“吃下”一肚子的學問。
03借助會議、展覽或館際合作實現創意最大化
現今,在博物館舉辦的各種會議、展覽層出不窮,在較大程度上促進了博物館產業的火熱。各博物館應該抓住機會,充分利用好平臺,傳播或引進文化創意。
2020年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獎在鄭州舉辦,這屆電影節的logo圖案運用的是河南博物院所藏的“杜嶺方鼎”上面的饕餮紋飾。為獻禮電影節,河南博物院推出了文創新品“饕餮乳釘紋四方杯”,杯子在微博上一亮相,就獲得了幾十萬的瀏覽量;有網友表示,這個杯子造型典雅,既有顏值,又有內涵。
04洞察大數據針對消費群體開發不同文創產品
任何一個消費群體的市場范圍都是局部的,博物館也是一樣。博物館文創產品的開發與運營要根據自己的服務范圍確定消費群體,選定目標消費群體,想其所想,做其想做,是博物館經營的明智之舉。
“要知道觀眾心目中他真正認可的文物,也許在博物館評判標準來說,連三級文物的定級標準都達不到。”蘇州博物館文創部負責人分享了自己在文創產品開發的“小技巧”——“除了微博和問卷,我們館里也會有AR或者講解設備,看一下后臺數據哪一個點開率是最高的。館里的一些參觀數據,可以捕捉到觀眾在哪個空間、哪件文物前停留最久。其實這些數據都是很重要的。”
05將科技的力量融入傳統文創產品設計中
伴隨著科技水平的不斷發展,5G、VR、多媒體交互、立體影像互動等高科技手段相應出現,未來文創產品融入這些技術可讓消費者感受到全新的視聽藝術盛宴。
如國家博物館的語音導覽棒棒糖是依托科技完成了傳統文創產品更新換代,將30款國博館藏文物制作成淺顯易懂的線上語音講解,在傳統的棒棒糖中加入骨傳導芯片,讓游客能夠邊吃糖邊享受味覺與聽覺融合在一起的交互式體驗。
06跨界融合構建文創新發展格局
今年“5.18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是,博物館的未來:恢復與重塑,從中我們不難體會到“探索跨界融合”是題中應有之義。在消費結構快速變革的今天,傳統的博物館要打破邊界,將觸角伸向不同領域,在此過程中不僅僅是簡單將元素相加,更要探索深度融合之道。
博物館融合餐飲、住宿等,可打造“沉浸式博物館文創”。皇馬假日南洋博物館酒店,將酒店與博物館結合起來,博物館彰顯了本土歷史魅力,又提升了酒店的文化品位。博物館酒店以住宿為基礎,由四個部分組成:海上絲綢之路沙盤、騎樓老街主題客房、南洋十國城市主題客房、南洋華僑船;66間客房,66個故事,博物柜中的件件歷史文物,閃現著祖輩先民的耕海傳奇,在老地方展示老物件,展現老手藝,弘揚南洋風。
三、博物館文創產品運營的3大關鍵
01多渠道的文創產品展銷
博物館文創產品的銷售場地多在博物館內,有博物館的“最后一個展廳”之稱,因此其銷售量受到參觀數量的影響。在網絡、交通日益發達的今天,博物館里的文創商店不再是唯一售賣文創的地方,與淘寶、天貓、京東、微店等網絡購物平臺合作開設博物館文創產品網店,以及在機場、火車站、商場、步行街等交通點、商業點設置博物館文創產品實體店也成為了博物館文創的重要傳播和運營渠道。2019年“國際博物館日”當天,陜西歷史博物館聯合天貓新文創推出的全國首家線下實體店正式落地大唐不夜城步行街。
故宮博物院擁有4家文創網絡經營主體,面向社會各界不同人群,產品風格各有特色,實現差異化經營,共同塑造故宮文創的整體形象。故宮淘寶是最早的故宮線上文創平臺,于2008年12月10日上線,目前包括淘寶網店、新浪微博、微信公眾號3個運營平臺,特色是主打年輕化的品牌形象,致力于以輕松時尚的方式展現故宮文物、傳遞故宮文化,廣受歡迎的“萌萌噠”風格的文創產品大多出自故宮淘寶。
02充分利用媒體的宣傳推廣
文創產品的宣傳對產品的銷售和博物館的品牌推廣具有推動作用。在信息快速傳播的時代,利用媒體的宣傳如報紙專刊、電視節目、各種公眾號等,達到廣而告之的目的,能夠強化文創產品的品牌效應,有助于加強博物館的文化,吸引更多的人來關注博物館文創產品,尤其是當下各種新興媒體,如雙微、抖音、小紅書等,其傳播和引爆作用日益矚目。
2021年3月20日至3月23日,中央新聞頻道連續4天推出《三星堆新發現》直播特別節目,實時報道全景呈現三星堆遺址考古的最新發掘成果。3月20日,三星堆遺址考古發現頻上微博熱搜并引發網友熱議,央視科教頻道、央視新聞頻道、央視新聞客戶端、“央視新聞”快手、微博、抖音等平臺輪流直播宣傳,“三星堆遺址考古重大發現”微博話題閱讀量高達10.4億。一場考古挖掘現場直播,讓沉睡千年的三星堆成為“頂流”,也推動了三星堆文創的發展。三星堆博物館相關負責人在接受相關媒體采訪時表示,僅3月27日當天的文創收入達到11萬元,同比考古大發掘之前增長了5.32倍,超2020年國慶黃金周平均單日銷量。
在前不久的五一黃金周,一個話題登上微博熱搜——“三星堆出青銅面具冰激凌”,三星堆推出的冰激凌以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的兩款青銅面具為原型,分為“青銅味”(抹茶味)和“出土味”(巧克力味)兩款,據統計,5月1日上午試水的1200支雪糕,只用了一個上午就一售而空。
03利用自身資源優勢開展多元活動展銷
博物館利用自身的資源優勢,開展講座、鑒定、研討會等活動吸引人員,彼此之間相互學習和交流,同時利用機會展覽、宣傳、銷售文創產品。
近日在首都博物館舉辦的“匠心雅集”山水回響·三千年書卷中的琴意”系列活動,分為講座、名琴鑒賞、演奏欣賞、吟詩頌詞等雅集形式,為了使觀者深切體會古人雅集盛況,場景總設計師打造出與琴、詩、書、畫、香、茶、戲、樂等共十余種藝術形式相融合的沉浸式文化空間。在“一圓一方”、“一虛一實”、“一靜一動”的場景空間中,營造出中華文化既博大精深又溫馨禮敬的文化氛圍,為觀眾提供了零距離感受中華傳統文化魅力的體驗,與“國寶音樂會”有異曲同工之妙。
博物館文創是博物館發展的必要環節,是展現博物館精神面貌、體現博物館核心競爭力的方面之一。其關鍵在于創新,體現博物館特色,積極發展博物館文創,采取多元運營手段推廣博物館文創產品,擴大其影響力,讓群眾共享文化發展成果,增強文化自信,為推動文旅繁榮注入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