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不僅是現代人喜歡照鏡子,就連我們的老祖宗也不例外,只不過古人照的不是玻璃鏡,而是銅鏡。
中國的青銅鏡最早出現在大約四千年前的齊家文化遺址。作為我國最著名的文化遺存之一,齊家文化介于新石器時代晚期與夏商文化之間,無疑證明了廣河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具有極大的學術價值和歷史研究意義。4000多年來,工藝水平最為優秀的是戰國、兩漢、隋唐時期的青銅鏡。
銅鏡一般是含錫量較高的青銅鑄造。在古代,最早的銅鏡是用來祭祀的禮器出現,在春秋戰國至秦一般都是王和貴族才能享用,到西漢末期銅鏡就慢慢的走向民間,是人們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銅鏡一般制成圓形或方形,其背面鑄銘文飾圖案,并陪鈕以穿系,正面則以鉛錫磨礪光亮,可清晰照面。
春秋戰國時期在中國古代銅鏡發展史中是一個成熟和大發展的時期,是中國古代銅鏡由稚樸走向成熟的過渡階段,成就了中國古代銅鏡藝術的第一座高峰期。從之前的青銅范鑄體系的不斷演化中,一些工藝技術與藝術設計應用于銅鏡藝術中,使得此時的銅鏡藝術出現了豐富多彩的樣式樣貌。
漢鏡承前啟后,存在品種最繁,發現數量也最多,稱得上是銅鏡研究的重中之重。漢代銅鏡做工精良,紋飾優美,內容豐富,一面面小小的漢鏡不僅反映漢代的冶煉技術、鑄造工藝,也反映當時人們豐富的精神生活和繁榮的文化藝術。在漢代,銅鏡既是一種生活用品,也是一種身份的象征。
隨著兩漢銅鏡鑄造業的發展,銅鏡迅速走向平民化,成為當時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用品,因而也蘊涵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唐太宗李世民曾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
唐代人把反映人民生活和人們對理想的追求、吉祥、快樂的畫面應用到鏡上,如月宮、仙人、山水等,并出現了題材新穎,紋飾華美,精工細致的金銀平脫鏡、螺鈿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