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比我們有文化且會玩,天下太平才更有夜經濟。回溯歷史,中國的夜間休閑活動源流甚早,亦產生了豐富的相關文化。我們應該從歷史文化中汲取養分,挖掘資源,發揚傳統,為人民創造歡愉的夜間休閑生活。
夜間經濟成為近年來國家經濟生活的熱詞,受到產業和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夜間經濟亮點頻現,北京推出十三項措施點亮“夜京城”,上海提出打造“國際范、上海味、時尚潮”的夜生活集聚區,西安的“大唐不夜城”閃亮登場再現歷史輝煌。在一般意義上,夜間是非工作時間,因而夜間經濟也與休閑活動高度關聯。回溯歷史,我們不難發現,中國的夜間休閑活動源流甚早,亦產生了豐富的相關文化。
工業社會之前,受限于照明條件和勞作后恢復體力的需要,人們只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長期以來,中國作為世界最大和最穩定的農業社會,人們的作息尤其簡單和規律。但是,統治階級顯然不受照明資費和身體辛勞的約束。商紂王的“酒池肉林”“長夜之飲”幾乎成為國人通識的剝削階級罪行。《詩經》中記敘了東周時期的宴會和投壺等娛樂活動,這些顯然也只有貴族才能享受。這種階級性,曾被杜甫痛陳為“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在夜間照明技術和成本控制方面,中國長期以來進步不快,這大概與典型農業民族的生產生活方式有關。據出土的甲骨文記載,中國在殷商時期已經使用松脂火把進行照明。燈的出現則最早見于東周,那時還稱“鐙”“登”或“豆”。《楚辭》中載“蘭膏明燭,華鐙錯些”。《爾雅》中說“瓦豆謂之登”,后人釋曰:“登別做燈”,“禮器也”。到了漢代,中國與西方幾乎同時迎來了“蠟燭”,一種更加穩定方便的照明器。《西京雜記》記載了南越向漢高帝進貢蠟燭。但是今天極其廉價易得的蠟燭在古代卻頗為難得。唐朝時政府就設置了專門管理宮廷蠟燭的官職。在宋朝,蠟燭還作為一項與西夏貿易的重要物資。明清以后,蠟燭才進入了普通人家。古代的蠟燭使用起來還很麻煩,唐代詩人李商隱有詩句“何當共剪西窗燭”,那時的蠟燭燈芯總得燒一段剪一段。
在強調社會秩序的條件下,古代中國還長期存在“宵禁”制度。在唐代,首都長安城實行了坊市制——將城內劃分為108個里坊,坊(居住區)與坊、坊與市(交易區)建有高墻相隔,形成一個個獨立的空間,如白居易所說:“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在坊市制的基礎上,根據管理需要實行不同等級的“宵禁”制度,各“坊”和“市”都要在日落后關閉,不僅禁絕人員流動,對燃燭張燈也有限制,如《秋夜吟》中述“六街鼓歇行人絕,九衢茫茫空有月”。
盡管有上述這些約束和困難,古代中國在夜間生活方面還是創造出了豐富的文化內容,也發展出了中國的文化特色。
01、在中國文化系統中產生了繁榮的“月文化”
對月亮的欣賞和崇拜存在于世界多個民族中,中國則是世界上最早依據月相制定歷法的國家之一,更是月歷使用最為成熟且至今不絕的主要大國。辛亥革命后,官方雖推廣西歷(公歷、陽歷),無奈月歷(農歷、陰歷)文化根植深厚,只能兩套歷法實際并存,元旦和春節同時都過了。
中國人對月亮的崇拜重于人情而非宗教。月光的四海普照與圓缺流轉,被中國人賦予浪漫溫情的文化內涵。月亮與故鄉、家庭、愛情、友誼、人事變遷、生命更替等聯系在一起。“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深刻地烙入全體中國人的精神世界。賞月是中國文人精英和普通民眾共有的審美休閑活動。中國人的精神特質在這一審美過程中也表露無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是人倫思念,“春花秋月何時了”是家國傷懷,“八千里路云和月”是英雄志趣。
以月時為標志的中秋節,更成為中國人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在中國中原地區,農歷的八月十五,是秋高氣爽月色通明的時節,暑氣已去,寒冷未至,降雨又較夏季顯著偏少,農民夏收已成,秋收正在前后,中國人沉浸在一年中最為衣食無憂的境地,從物質到心情,從景觀到天氣,都是最幸福、最適合夜間歡聚玩賞的時刻。
02、中國的“燈火文化”也極為豐富
中國人遠不止將燈火視作照明工具,更是全面發展了包括審美、娛樂、禮儀、軍事、宗教等多樣功能。早期的中國人就表現出對于“火”和“光”的特殊感情,圍繞火把、篝火、燃燈、焰火的節會活動見于包括漢族在內的中華大地多個族群。白天的煙、晚上的火,還被運用為軍事訊息傳遞方式,成為建造萬里長城的信息學依據。四大發明之一的火藥,在軍事之外,發展出應用廣泛的和平功能——焰火,寄托了中國人的節日歡愉。
孔明燈與風箏,都是古代中國人運用物理學原理的古老發明,早期曾與軍事功能有關,又向著文化儀式和休閑功能演進。中國人還在節日里將謎語寫在觀賞燈具上,不遲于南宋時代,就有元宵節做于紗燈之上的文字謎語,供人們游戲以增添節日氣氛,因而中國謎語又被稱為“燈謎”,成為一種節日夜間活動和景觀。
中國人還直接將燈打造為大型公共景觀和活動內容,作為重要節日(如元宵節)的核心內容。在漢代,佛教點燈敬佛的元素融入傳統文化,使元宵節中“燈火”的內容異常豐富。在隋唐時期,具有照明兼裝飾雙重功能的彩燈(花燈)應用到當時的年節和民俗活動中來,呈現“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的景象。唐宋時期的皇帝還帶頭“御樓觀燈”,與民同樂,宣示皇權。開元盛世時期,唐玄宗上元節登花萼相輝樓與民眾共賞花燈,接受萬民歡呼。宋朝的制燈工藝更加發達,燈具品類多樣,發展出實用型、觀賞型、娛樂型、儀仗型等。歷經文化繁盛的唐宋時代,中國形成了上元節張燈、中秋節放河燈,以及重陽節與下元節張燈等習俗。燈,與節日結合起來,進而成為國泰民安、天下太平的標志。
03、中國發達的古代城市生活產生了豐富的夜間休閑文化內容
唐長安、洛陽,宋汴京,元大都等,都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數量龐大的官僚系統及其附屬、商人、手工藝人等,是夜間休閑生活的消費者。
唐朝雖有宵禁制度,但每逢上元節等節日,政府允許甚至鼓勵民眾的夜間娛樂。《大唐新語》記載“京城正月望日,盛飾燈影之會,金吾弛禁,特許夜行。貴臣戚屬及下俚工賈,無不夜游”。唐詩《上元夜》說“誰家見月能閑坐?何處聞燈不看來?”可見當時的夜游盛況。
在隋朝開通大運河以及中唐之后北方戰亂等因素影響下,中國南方的揚州、南京、臨安(杭州)等都會發展起來。伴隨全國性水運的龐大商賈和文人群體加入夜間休閑消費活動,相關業態也繁榮起來。揚州地處大運河與長江交匯口,成為重要交通樞紐,逐步有了“天下之盛,揚為首”的地位,酒肆、夜市、青樓、客棧在揚州鱗次櫛比。唐詩《夜看揚州市》載“夜市千燈照碧云,高樓紅袖客紛紛”,《縱游淮南》中描述“十里長街市井連,月明橋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揚州死,禪智山光好墓田”。
北宋時期,因經濟的發展和政策的寬松,夜間經濟之繁榮達到古代中國的高峰。據《東京夢華錄》記載,京城(開封)內已有豐富的夜間休閑娛樂場所,如勾欄瓦子(瓦舍)、茶坊、酒肆、食店、夜市、廟會等。勾欄瓦子是集百貨交易、說唱曲藝、舞樂百戲演出等功能于一體的休閑娛樂場所,數量多、規模大、分布廣,各個階層的人們均能參與。北宋的夜市可謂創造了世界之最,當時記載“馬行街者,都城之夜市酒樓極繁盛處也”,“燈火照天”,“夜市直至三更盡,才五更又復開張”。至元代,元曲(雜劇)興起,“才子佳人戲”“英雄戲”“公案戲”等最受市民的歡迎。到明清時期,多樣的戲曲、曲藝逐步發展起來,影響深遠的麻將游戲也經由“馬吊牌”逐步發展成型。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雖然受到經濟、政治、科技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中國的夜間休閑活動還是發展出了豐富的內容。可以看到,商業的繁榮和大眾的參與是夜間經濟發展的關鍵條件。中國不同地方的人們,基于各自的自然和經濟條件,創造了多樣的夜間休閑文化。在溫暖而多雨的南方,人們創造出“騎樓”這種公共空間建筑形式。在冬季寒冷的北方,人們聚在“瓦舍”這類室內空間活動,并且充分發揮了火的取暖和冰的景觀功能。今天的中國,正處于經濟快速發展、人民生活質量顯著提高的時代,發展夜間經濟,既具有顯著的經濟價值,更具有創造人民幸福生活的意義。我們應該從歷史文化中汲取養分,挖掘資源,發揚傳統,為人民創造歡愉的夜間休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