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使用銅鏡的起點,是距今四千年的新石器時代,此后一直到明末清初,玻璃鏡傳入中國,銅鏡才遇到了挑戰(zhàn)者,最后為其取代。在中國歷史上的大多數(shù)時代,鏡指的就是銅鏡,漫長的銅鏡使用史孕育了許多生動有趣的故事。
南朝的最后一個政權(quán)是陳朝,陳朝的最后一位君主叫陳叔寶,他將自己的妹妹樂昌公主嫁給了太子舍人徐德言。那時隋朝已在北方崛起,孱弱的陳朝不堪一擊,徐德言知道在即將到來的動蕩中,他難與妻子長相廝守,遂將一塊銅鏡破為兩半,倘若情緣未斷,還能再見一面,當以此為信物。陳朝滅亡,樂昌公主入隋朝名將楊素之家,徐德言顛沛流離、飽嘗艱辛。
在約定的時間約定的地點,徐德言發(fā)現(xiàn)有位老人高價售賣半個鏡子,與自己懷揣的半個鏡子剛好能拼成一個完整的鏡子。他請老人帶一首詩給樂昌公主:“鏡與人俱去,鏡歸人不歸。無復嫦娥影,空留明月輝?!睒凡髯x到后,悲泣不已,楊素得知事情原委,讓徐德言夫婦團聚。這就是“破鏡重圓”的故事。中國古代銅鏡以圓鏡最多。圓鏡沒有棱角,不會弄傷照鏡人,圓鏡也寓意團團圓圓,家庭美滿。
圓鏡之外,自然也有方鏡、葵花鏡等。歷史上有一面方鏡相當有名。傳說劉邦率先進入秦朝都城咸陽后,在宮中發(fā)現(xiàn)了許多秦始皇收藏的珍奇異寶,其中有一面很大的方鏡,能夠照出人的五臟六腑,還能鑒別人心的正邪,秦始皇常用此鏡來照人,以判斷是好人還是壞人。
這面秦鏡在古人的筆記小說中被說得神乎其神,并產(chǎn)生了“秦鏡高懸”這個成語,后來又演變成“明鏡高懸”。古代公堂之上,常見一塊牌匾,上面寫的便是“明鏡高懸”。為官者當如明鏡,判斷是非曲直,使奸邪受到懲罰,使良善得到保護。明鏡也會蒙塵,這就需要“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保瑸楣僬咭惨掷m(xù)砥礪品性。
鏡子為認識自己、認識他人提供了一個參照物。戰(zhàn)國時期,齊國相國鄒忌的故事很能說明這一點。鄒忌高八尺有余,說得上是齊國有名的美男子,他問妻子自己與城北徐公相比誰更美,妻子回答當然是自己的丈夫美。鄒忌不自信,接連問了另外兩個人,得到的答案都是鄒忌更美。
第二天,徐公來訪,鄒忌自以為不如徐公美,待送走客人,對鏡自視,更加確認了自己的判斷。鄒忌想到,別人認為他更美,或是偏愛于他,或是畏懼于他,或是有求于他。一面鏡子,照出了真實,也照出了偏見。失去了這面鏡子,便難以發(fā)現(xiàn)真實,而迷失在偏見中。
許多具有參照功能的事物,都可以用鏡子來比喻。唐太宗李世民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唐太宗以諫臣魏徵為鏡,從而知道自己為政之得失,魏徵逝世,唐太宗慟哭,因為他失去了一面可以匡正自己的鏡子。
四百多年后,中國誕生了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這部書因“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而得名。以史為鑒是中國歷史書寫經(jīng)久不衰的傳統(tǒng),《資治通鑒》是這一傳統(tǒng)的代表之作。早在三千年前,周公有言:“我不可不監(jiān)于有夏,亦不可不監(jiān)于有殷”,要以夏朝和商朝的興衰成敗作為周朝的參照。監(jiān)、鑒的本意都是鏡子。
以古為鏡、以史為鑒,并非追求像秦鏡一樣直接給出某個問題的具體答案,而是在參照這一認知活動中,總結(jié)經(jīng)驗教訓,形成歷史智慧。正是在這個維度上,中國人認為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