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中國地緣遼闊、地大物博,自然環境狀況和社會人文環境的不同致使各地區的建筑都極具其地方特色。然而作為中原文化、閩南文化和百粵文化相融合的潮汕地區其建筑特色是什么?
潮汕民居的“獨具特色”恰恰見證了潮汕悠久的歷史人文背景和潮海文化。領略獨具特色的潮汕民居建筑藝術,在潮汕,大家都會自豪的呾“潮汕厝,皇宮起”。那么,什么是“潮汕厝,皇宮起”?
總體上多指是縮小版了的北京四合院,或者用現在流行語來說,潮汕建筑是北京四合院的“精簡版”。然而這種建筑形式在古代是有僭越規格的行為,這是不庸置疑的。由于潮汕地區歷來地處福建、廣東、江西三省交界。有“省尾國腳”的別稱,多有天高皇帝遠,管不著所以成為了常態。
在中國古代建筑體制等級嚴明要求是相當苛刻的,若非皇親貴族,其屋頂是絕對不準用黃色琉璃瓦的。但是清中后期潮汕地區民居建筑已是零星的在祠堂的厝脊安裝上黃色的瓷片,清晚期日趨常化。這固然是由于清朝末期的腐敗無能,更多是在以樟林港的開發以及后來汕頭港的開埠有著其必然性。
潮汕學者黃挺在其《潮汕民居的建筑模式》文中指出下山虎、四點金是受漢唐時期中原地區建筑規模影響的潮汕本地化產物,這和潮汕話的來源以及形成較相似。是潮汕先民在不斷遷徙中多元文化相交融的共同選擇。從出土文物漢代隨葬品陶制房屋,可以看出與潮汕地區的四點金簡直如出一轍。
目前能找到最早的下山虎建筑雛形是隋朝展子虔山水畫作品《游春圖》中所畫的。從大方向處深入潮汕民居應該是以此為雛形,且脫穎而出形成自己的建筑形式。北京故宮從設計理念上說起,或許是世界上最大的四合院建筑群落。它以子午向為中軸線,在以中軸線為核心點的縱橫拓展復式的超大四合院。而潮汕民居建筑正是四合院的“精簡版”。這可從現存的潮汕民居、潮州古城、龍湖古寨、揭陽丁日昌故居等等得到佐證。
一般下山虎和四點金大門的門肚(俗稱門樓肚,入門是凹入的)、厝座外圍(房子外圍)四面墻的墻檐下,有水墨彩繪裝飾。繪畫內容多保留傳統儒家思想,多為導人向善,讀書立志,光宗耀祖明等的內容。明后期,也逐漸有加入本地潮劇的戲中人物(多是宣言教化忠君愛國、修心齊家的內容)。到清末民國初期,泊來事物增多,新鮮事物也上了潮汕民宅、私家會所的墻頭壁畫(如西洋鐘表、火車、火輪船和西洋貴婦人等)。
下山虎和四點金是潮汕民居中最基礎常見的建筑形式。潮汕的民居建筑是在以下山虎和四點金為基礎造型進行重組化、藝術化、形象化和復雜化的,從而組成比較大型的民居建筑形式,其建筑表現形式如駟馬拖車、九龍吐珠、百鳳朝陽、三壁連、七間過等等。
潮汕農村中最為普遍、常見的建筑形式。下山虎的建筑形式比四點金少了兩個前房,其它基本相同。下山虎因為門路(入戶門)出入不同,有開正門和邊門(俗稱龍虎門)的區別。
四馬拖車(俗稱三落二火巷一后包),其實最簡單的理解四馬拖車就是四加一。就是四點金的復雜化,由四座四點金中間加一座祠堂,后加一排間二層房(俗稱后庫)。從整個建筑格局上看,像由四匹馬拉著車子,故名四馬拖車。
潮汕民居建筑工序繁瑣注重裝飾,整座建筑物極富藝術氣息,富麗堂皇又古色古香如同皇宮建筑。故有“京華帝王府,潮汕百姓家”之譽。但也有人因過于注重排場,而耗巨資修房子使自身不堪重負,所以昔日潮汕人也有俗語“當破褲頭期厝坐”說的就是這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