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筑師王澍改造下的富陽文村
近些年,在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城市建設趨同,缺乏精神歸屬、文化個性以及斷裂式的推陳出新,建筑與生活的生硬捆綁,正在成為中國城市發展的痛點。相關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城鎮化率達到57.35%,預估在2017年內,中國的超高樓建筑將增至600棟以上,與十年前相比增長近3倍。面對城市化的快速擴張,城市設計已成熱點議題,在城市轉型發展中,如何讓建筑真正譜出城市古今藝術風貌,是每個建設者、居住者需要思考的問題。
建筑設計窘境的成因“人,詩意地棲居”,在中國城市化飛速進程中難見這種悠然的詩意。新開建筑項目層出不窮的中國,儼然一個如火如荼的巨大工地,成為建筑師盡情馳騁的空間。在城市重要的設計項目中,國內外的建筑設計師各占半壁江山,對城市雷同和雷人的面貌都難辭其咎。國外建筑師將這里視為試驗場,將許多現代主義的樣式作為地標,生硬地嫁接到這片傳統的土地;國內建筑師行業也存在著諸多問題,設計師隊伍膨脹但素質低下,更重要的是受極強的甲方支配意識和畸形政績觀的左右,許多設計師合理的意愿難以落到實處。
建筑設計需要充分聽取公眾意見,大眾審美在人居環境建設中理應扮演重要角色。然而,在泛娛樂化的時代,大眾的建筑評論往往缺乏嚴肅與理性的思考:有人對一切基于傳統基因的,或是復古的建筑推崇備至,對外來樣式嗤之以鼻;有人一味偏好新奇建筑、反對懷舊的元素;還有人并無恒定的評判標準,但善于給建筑賦予諸如“大秋褲”、“馬桶圈”之類的戲稱。大眾輿論在很大程度上被“花邊新聞”化了,難以成為城市風貌的有效獻策者。
“隱形城市化”與“人的城市化”之路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對高品質城市生活的需求也激發了對建筑藝術的關注,包括相關的建筑設計、環境藝術、視覺傳達、工業設計、工藝藝術等領域。身為行業的洞悉者,學院的建筑師思索著緩解城市化進程尷尬的對策。4月,“不斷實驗-中國美術學院建筑藝術學院實驗教學展”進入大眾視野。中國美術學院建筑藝術學院院長、普利茲克建筑獎得主王澍通過建筑實驗討論建筑如何保持人文批判性,探索新城市建筑的模式。王澍認為,城市的大拆大建使得城市里的建筑文化傳承面臨無望,而他希望鄉村的“種子”還能發芽。經過對浙江省傳統村落為期四年的調研,王澍力圖在不改變古村落面貌的同時,實現“隱形城市化”。在實踐上,他帶領建筑學院沉浸到若干農村項目中,努力打通鄉村建筑與城市建筑之間的鴻溝,借助國家新農村建設大潮,保存古民居的前提下混以文脈傳承新創造。這類實驗,橫跨城鄉,為浙江地域建筑文化特征的重塑帶來研究示范價值,也為保持地域鄉愁的新型城市化探索了新路。
早在十八大報告中,“人的城市化”理念就被著重提出,即農業轉移人口的市民化。要讓農民實現身份的轉換,實現人居環境的轉變,切實感受到城市的文化肌理和幸福感,正是王澍的期待,也是更多建筑設計問題考量的根本。
“歷史傳承”與“時代創新”的融合
不久前,住建部發布《城市設計管理辦法》,將20余個城市列為城市設計試點。《辦法》中強調,應“傳承歷史文化,塑造城市特色”,“應當根據相關保護規劃和要求,整體安排空間格局,保護延續歷史文化,明確新建建筑和改擴建建筑的控制要求”。在城市建筑中兼顧創新與歷史成為政府工作之重。近年來,中國本土建筑的國際范兒越來越足,國內設計師樂于借鑒西方現代主義建筑的創作風格。廣州市城市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副總規劃師李少云曾對此表示擔憂:本土建筑師在建筑創作方面向全球化看齊,不一定是正確的方向。中國建筑(601668,股吧)要在國際建筑界里取得領先地位,恰恰應回頭來挖掘傳統文化和傳統建筑的優秀基因。
眼下,在備受矚目的雄安新區的建設規劃中,河北省委書記趙克志也在講話中提到“創造歷史、追求藝術”的精神,“精細搞好城市設計,以工匠精神打造城市特色風貌,留下千年傳承”。目前,我國城市發展正從外延擴張向內涵提升轉型,貪大、媚洋、逐奢的建筑設計當被時代淘汰。優秀的建筑設計師,是文化跨越者、創新者,也理應是尋根者;城市化中的建筑,當能接續文脈、體現創新,伴隨城市屹立長久。
北京商報記者隋永剛實習記者胡曉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