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港,是泉州北部的一個區,境內有天然良港肖厝港,氣候溫和,船只林立。
在無數優美的鄉鎮村落中,后龍鎮土坑村顯得尤為引人注目,村莊三面環山,南臨海灣,屬實是一塊風水寶地。
土坑村又名“涂坑”,此地屬于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溫度20°左右,徐徐海風吹風,四季如春般宜人。
別看土坑村名字似乎不太高雅,但這里卻是國家頒布的中國傳統村落、歷史文化名村。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土坑村的歷史可以追溯至明朝永樂年間,至今已有六百年的年歲,比如今很多新興城市都要古老許多。
村內坐落著一幢幢古色古香的閩南特色民居,紅磚白石、秀氣的燕尾脊,在空中彎起一道道美麗的弧線。
這便是泉州十大古民居之一的——劉氏古民居建筑群。
恢弘的建筑群鱗次櫛比,最高峰之時,這里擁有明清古宅四十多座,然而有些老建筑年久失修,無人照應下轟然倒塌。
好在如今的古民居已然成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遺留下的二十七座古民居,終于可以得到完善的保護。
在這樣一個頗為偏僻的村落,為何會擁有如此數量龐大的閩南古厝呢?
這就要從久遠的六百年前說起了,那時候還是大明朝的江山,朱元璋的兒子燕王朱棣發動了“靖難之變”,將侄子朱允趕下了臺,自己做起了皇帝。
劉氏祖先劉宗孔曾經牽扯其中,為了躲避新上位的永樂皇帝,他從莆田秀嶼區漂洋南渡,來到了今天的湄洲灣南岸的泉港區。
那時候的土坑村,還是一片荒地,長滿了野草樹木,鳥雀在此繁衍生息,一派粗野的自然景象,毫無人煙之氣。
在土坑村劉氏的族譜中記載:宗孔公生長秀嶼,而更遠謀燕貽。爰渡海而南,覽此地之形勝狀如鳳凰展翼,勢若馳馬繚環,勃然興曰:此真可為聚族區也。
劉宗孔是個讀書人,一看這地理形勢,枕山面水,真可謂繁衍生息的風水寶地。
果不其然,劉氏族人繁衍至今,人丁興旺,已傳代二十多代數萬人口。
以劉氏祖祠為中心,當年劉宗孔的兩個兒子居住于南北兩側,他們的后代便以此為界,蓋起了磅礴的民居院落。
雕梁畫棟、珠圍翠繞的古厝群中,又以清代土坑村首富劉端弘的“三落雙護甲古厝”最為出名。
劉端弘,乾隆年間購置了18艘海上商船,專用內外的貿易,靠著聰明的經商頭腦和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不久他便飛黃騰達,成了村人口中的“劉百萬”。
富貴還鄉,光宗耀祖“起大厝”,這是每個傳統閩南人的愿望,劉端弘亦是如此,在最高峰時期,他在土坑村蓋起了18座大房子。
這幢他個人居住的古厝,占地1700平方米,據傳有100扇門、42個房間、11個天井。
門前是為高中科舉的族人所立的石牌旗桿,共有14對,樣式上尖下方,與古代官員上朝所持的笏板有些相似。
整個村落的古建筑包羅萬象,完美地展現了明清時期的風俗面貌。
祖先宗祠、宮廟寺院、府衙民宅、當鋪商行、書院古井,不一而足。
古建筑上點綴著壯麗的瓷雕,飛龍彩鳳、花鳥蟲魚,栩栩如生,與木雕、石雕的神仙方士、佳人才子相映成趣,令人目不暇接。
如今的古厝,大多已不適合現代人居住,加之近年來年輕人多在外打拼,只剩下一些耄耋老人還眷戀著兒時的居住地。
夕陽西下,朱紅的屋宇映照著光亮,一些老頭坐在天井之中,靜靜思索著什么?有種說不出的寂寥滄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