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文化一直是個值得思考的話題,對于河洛地區的定義也是有著許多爭議。河洛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源頭,一統整個中華大地的文化和歷朝歷代皇室國都文化。
河洛地區的古民居類型
河洛地區的古民居類型大致分兩種:“合院式民居”和“窯洞式民居”。這是由于黃河、洛河匯聚于此,包含山地、丘陵、平原、黃土臺塬等多種地形地貌,多樣的生產生活類型與悠久的歷史文化,因而造就了河洛地區多樣且相對特征較為明顯的傳統民居類型。中華文化歷經千年的不斷融合過程中,逐漸固化了封建傳統的思想。
合院式民居類型能夠在建筑組合的層面上充分表現出尊卑、長幼、男女、內外的區別,無疑是最符合中華民族的傳統思想。而窯洞式民居大多是靠崖打孔挖洞獨立成院或靠崖窯與錮窯組合成院,在古代是非常常見的,而且省時省力低成本,同樣深受河洛地區古居民的喜愛。因此合院式民居和窯洞式民居自然也成為河洛地區古民居最常見的兩種類型。
河洛地區文化博大情深,所謂區域文化,自然是產生于河洛地區的。它以洛陽為中心,形成了長達數千載的政治中心為代表的中國古代的主流文化。
對于河洛地區的古民居,依據左滿堂等著的《河南民居》,主要指明清民居,同時也包括少量的民國民居。中國古代歷史悠久,經歷多次朝代更替,居民也經歷多次遷移,所以對于河洛地區的民居特色也是百花齊放的。
河洛民居的建筑特色文化
我們已經知道河洛地區有兩種民居類型,窯洞式民居建筑較為簡單,因此不做過多陳述,河洛地區的古民居大多以合院式民居為主,而這種民居又是很有研究意義的。
1、便捷的建筑材料
河洛地區合院式民居建筑是一種有較強地域性的建筑類型,其建筑材料也具有很強的河洛特色,這種居住形式的形成是由洛陽地區特殊的地理人文環境引起的,同時也是受古代洛陽地區農耕文化下居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的影響,這兩個因素共同作用,確定了最終使用的建筑材料類型,從而也形成了河洛地區民居的建筑特色。
在以丘陵和山地地貌為主的河洛地區,石材豐富,且含大量可用于建筑墻體砌筑的礫石。這種石料堅固而耐用,因此獨特的丘陵和山地地貌為人們營建房屋提供了天然的建筑材料。
另外,石材也用于雕刻,用石料做建筑材料還可以雕刻花紋,達到美觀的效果。河洛合院式民居的建造將這種自然地理優勢和就地取材的理念發揮得淋漓盡致,進而形成了傳統合院式民居建筑以石材為主要砌筑材料的特點。
隨著時間的推移,磚料的使用開始普遍。而河洛地區的民居更是如此。因為在河洛地區,磚作為主要的建筑材料不僅僅可以就地燒制,還省去了打磨和費力的運輸砌筑工序。另一方面制磚技術的日趨成熟,基本可以滿足所有的建筑功能和形式的需要。
因此,河洛地區民居建筑的材料便是非常便捷,無論是用石料還是磚料都可以做到就地取材,這點是其他地區所不能比的。
2、統一的風格藝術
中國地域遼闊,自然條件差別很大,由于長期受封建制度的影響,地區間的封閉性很強,因此各地區、各民族的居住建筑風格呈現出明顯的差異。河洛合院式民居建筑群,人字形和單坡屋面互相交錯,高低起伏;青磚灰瓦,樸素雅致;粗獷的墻體經歷時光的沖刷,有些斑駁,其大氣莊重的整體布局、樸素優雅的色彩、優雅動人。
縱觀洛陽地區的傳統合院式民居建筑,雖大型莊園主人多為富甲一方的豪紳、位居高位的官員,身家萬兩,但從宅院建筑的外觀上,卻很難捕捉到奢華浪費的氣息,相反,其莊重簡樸的外觀、素雅簡潔的色彩、精巧卻不繁復的裝飾無不顯示出宅院主人勤儉持家、節儉留余的河洛人品質。
宅院內的建筑色彩淡雅、用材質樸,顏色也都保留著材料原有的色彩。建筑的墻面裝飾也較為簡化,這不同于其他地區追求繁瑣纖細的裝飾風格,這些特點使得河洛民居建筑風格獨具一種簡潔而樸實的藝術效果。
建筑墻體多采用厚重的青磚砌筑;屋頂形式為民居中最為常見的硬山頂,并非追求宏大氣勢,屋面多用小的灰瓦覆蓋;地面一般由各式各樣的方磚鋪成,講求實用;門窗多為木裝修,色彩上多用紅色、暗紅色、暗灰色,整體看上去非常低調樸素,但是并不失靈氣。
3、更為突出的蘊含著“禮教”思想
千古圣人孔子對是周公十分尊敬,他的儒家思想就是大力推廣禮樂制度。也是由于孔子的推崇,使得周公的禮儀思想貫穿儒家學派理念,從而影響了中國數千年,成為傳統文化的重要成分。而周公的禮樂制度一個重要觀念就是“等級分明”。這點流傳于整個古代中國,貫穿于中華儒家思想。不僅體現在對“樂”的等級約束,在其他方面也是如此。
河洛地區古民居宅門前的門枕石,名字叫抱鼓石,也是規范等級制度的符號。文官的宅邸門前的門枕石呈長方形箱子形狀,可能類似于古代書箱。高級文官的門枕石呈箱子形狀,箱子上可以雕刻獅子,低級文官的門枕石呈箱子形狀可以雕花。
普通百姓家用木質門枕或者正方形無任何雕飾的門枕石。這便是河洛古民居建筑中等級制度觀念的體現。其他地區的民居建筑可能也會體現著禮教文化,但是河洛地區更為突出,不僅在門枕石上,對于合院的居住也同樣存在等級觀念。因此,河洛地區的民居建筑中體現“禮教”思想也成為它的特色之一。
河洛古民居的位置選取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首先是近水。人們為聚落選址會臨近河流。水是天然屏障,同時為生產生活提供必要資源。同時河洛地勢多山,臨近河流的地帶多由于河流的沖刷及泥沙的堆積形成河谷平原,土地較為平坦且肥沃,適合耕作,能夠滿足傳統農耕的需要。
在傳統農耕社會中,這樣的選址能夠方便的解決飲水、灌溉等生產生活問題,還能夠與周邊山勢形成天然的防御屏障,所以在河洛地區臨水是首要特點。
其次是居高。河洛古民居聚落多居于地勢較高的地域。這是由于河洛地區地勢復雜,黃河洛河匯聚,水患較多,經常造成淺山地勢較低的地方受水患破壞。另外,由于地勢的復雜,居高對于空氣以及陽光的需求也更易滿足。無論是合院式民居還是窯洞式民居,對于空氣濕度大都是不能容忍的,而地勢低的位置,由于河流的原因導致空氣濕度過大。
對于陽光的要求來說,窯洞式民居最為突出。若是地勢低的窯洞民居,可能連陽光都看不到。所以與其他地區古民居位置相比,河洛地區古民居還需要居高這一特殊要求。
第三是近路。這里所說的“路”主要指古時貿易往來等所形成的官道、漕運水路等。河洛地區擁有黃河洛河兩大河流,對于貿易運輸的發展也是較為突出。河洛地區文化先進,商品制作較多,為了迎合貿易需求,因此河洛民居選取也同樣需要近路,從而更便捷的發展貿易。
河洛民居文化有什么影響?
文化是建筑形成的基石,河洛文化博大精深,對周邊地區產生積極的影響。文化的交流反映在民居建筑形式上,河洛地區與周邊地區的民居形式即有相似之處,但也各具特色。中原地區境內淮河以北、以南民居形式有很大不同,豫西又有黃土高原風格的建筑形式,但是這些民居又隱隱約約有著相同之處。這是由于河洛地區的古民居文化像是輻射一樣發散出去,從而影響著整個中華傳統文化。
河洛地區古民居大多是聚族而居,所以對宗族意識極其強烈,因而形成了多種宗族文化。比如家教家法,祭祖等文化。聚族而居以及合院式民居使得河洛人更多的溝通交流,從而也就形成河洛本區域的獨特文化。
對于河洛民居的建筑風格,建筑材料選取,更是影響深遠。河洛地區合院式民居的建筑風格,就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中華民族的審美,從而成就了中華民族樸素、淡雅的品質。
河洛地區民居特有的文化影響著整個中華文化。河洛古民居是中華民族民居類型的典型代表,他的建筑風格,材料選取,以及民居建筑所蘊含的思想雖是特色卻又深刻影響著周邊地區。河洛民居文化的吸納包容,以及輻射發散,恰恰體現著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與容納百川。
河洛地區民居的位置選取又充分體現著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智慧。因而,這也才出現了專門針對于河洛文化一大批學者專家們,繼續潛心研究著中華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