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著名民國建筑金陵臺和妙高臺剛被鏟平,最近,被譽為“江蘇最美古村落”的鎮江新區葛村,跨越千年歲月的62處古建筑群,只保留了其中9處,18棟高層將在這個古村落上拔地而起。在南京,民國建筑集中的青石街突然要被強征,有百年歷史的清末云錦行會所云章公所一夜之間消失,相關部門回應是“落架大修”,拆掉重建。
還有消息,昆明龍頭街,包括林徽因梁思成故居在內的西南聯大時期一批文化名人故居也被列入拆遷范圍。

古建筑群應受到保護
城市化過程中,建設與保護是一對矛盾。當水泥森林的樓群拔地而起,大量有文史價值的古建筑往往灰飛煙滅,而它們本該是一座城市里凝固的音樂和歷史,有著特別的文化傳承價值。不過,雖然不少建筑早已被列入文物保護名錄,“不許動”,但文保軟約束難抵地方上項目的強烈沖動。
以南京青石街一批民國老房子的命運為例,這些建于民國23年、由著名建筑專家茅以升設計的老房子,風格類似上海石庫門,設計考究,施工隊是建“美齡宮”的原班人馬,已成老南京人寄托懷舊情結之所在。但因為地處中心區新街口,四個角又歸屬幾個不同的行政區管轄,在區級經濟的“競爭性趕超”中,為“讓黃金地段發揮鉆石效應”,大家都要競相上大項目,建摩天樓。早已列入文物保護單位的民國建筑也從“不能動”變成“說動就動”,一夜之間開進征收隊。
還有一些地方,歷經千年風雨的真古董,以危舊房改造為名被“落架大修”,肆意拆除,代之以靡費巨資的假古董,令人嘆息。這些“銀樣镴槍頭”經不了風雨,幾年后又被徹底推倒,續砌高樓。城市經營者從“迂回運作”中實現了可觀的商業利益,但一座城市的歷史和文脈遭遇的割裂和損毀卻是永不可修復的。
從“不許動”、“不能動”到“說動就動”,甚至還打著“舊城保護”的文化牌而動,打著“保護性拆除”的幌子而動,此類教訓在很多地方都不鮮見。如果城市規劃的科學性和權威性得不到保證,依然是以GDP為先,可以預見,中國城市的歷史人文屬性將越來越弱,如此的話,到“中國夢”實現之時,我們會發現,城市中的中國元素可能會成為稀有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