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文化孕育了不計其數的教育家,他們形形色色的教育思想構成了中國古代的教育思想,把他們的思想加以概括總結,就可以發現古代教育思想具有以下特色。
一:綜合觀
綜合觀即大教育觀,突出教育的重要性。在古代,教育家早就認識到教育的重要性,發現許多教育問題實質上反映的便是社會問題,所以認為必須重視教育,將其放在整個社會中去解決教育問題,而教育問題的解決,又會促進整個社會的發展進步。孔子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就十分重視教育,把人口、財富、教育當作立國的基本要素。他認為,在發展生產使人民富裕之后,唯一的大事是“教之”,即發展教育事業。
從他之后,歷代教育家都從不同方向認識到了教育發展的重要性。例如荀子反對孟子的性善論,主張性惡論,但他對教育的重要性的強調卻和孟子相同的,由此可見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還有當時處于上升時期或政治清明時期的統治者,如漢武帝、唐太宗等都很重視教育,加速對教育的改革,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
二:辯證觀
辯證是形容看問題的眼光全面。辯證觀,即對立統一觀。就像孔子提出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意思是說學習和思考是學習活動的兩個方面,如果只是一味讀書而不思考,就不能將書本的知識內化,抓不住事物的要領;而若一味左思右想卻不從書中汲取知識,則無法解除心中的疑惑不能解決問題。由此可知,孔子正是認識到學與思是對立統一的,而且學與思是相輔相成,相互補充的。還有古代教育家提倡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但同時也不忽視知識教育的作用。
董仲舒說:“仁而不智,則愛而不別也;智而不仁,則智而不為也。”意思是只有仁德而無智慧,那么在施愛于人時,都不知分辨好壞;只有智慧而無仁德,那么智慧也沒有什么用處。這便是中國古代的德智結合觀,德育要通過智育來進行,智育主要為德育服務,德育與智育之間存在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的辯證關系。正是這對立統一觀,講究從不同方面的一起發展,促進了人的思想道德和知識進步的同步發展。
三:內在觀
內在觀,即強調心的內在道德功能或內在自覺性。中國傳統教育思想的另一個顯著特點是啟發人的內心自覺,注重自我修養。就像“自立志、自努力、自責備、自鼓勵、自得、自嘆……一切都是在‘自’之中。”強調人心中具有一種判斷價值自覺的能力,即悟性、領悟,只有悟性才能使一個人真正成長起來;同時強調在家庭、學校及日常生活之中積累道德行為,加強自我修養,在自己內心之中尋找美丑善惡的標準,追求道德自律,而不是他律。
就像“天人合一”中的人性化思想,天人合一是指天與人的關系緊密相聯,不可分割,古代教育思想以天人合一為最高境界,就如同《周易》中所說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里的“天”便是宇宙最高的抽象本體,同時又是一切價值的源頭,從天與人的關系到人與教育的關系,由此可見,我們便可以分析出傳統教育思想十分注重天人關系,關注人的內心世界。所以,中國教育傳統思想主張“自我修養”“自省”“慎獨”,便是要求自我克制,自己尋求在人倫秩序與宇宙秩序中的和諧。重視人內在的力量,重內過于重外,啟發內心,相信主體內在力量,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教育特色。
四:因材施教不憤不啟的學習方法
因材施教是指針對不同教育對象的特點和實際情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就像孔子最早提倡因材施教時,他要求對學生“聽其言而觀其行”,根據學生的才能的高低進行教育。因為每個學生的特點不同,所以學習方法也不盡相同,要采取有針對性的教學,發揮學生的長處,彌補學生的不足,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樹立學生學習的信心,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不憤不啟指不到學生們想弄明白而還沒有弄明白時,不去啟發他。而是要在學生想要知道的時候,教師給予關鍵的一步思路,引導學生思考,促使他們進一步學習,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激發學習的興趣。
中國傳統教育思想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長時間思想和實踐的積淀來,具有強大磁場,散發著迷人的魅力,是一個無限豐富的知識寶藏,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既是一種資料,也是一種資源,讓我們在實踐中繼續探索這些思想特色所帶給我們的方法和價值,讓它們在現代化社會綻放屬于他們的色彩,發揮屬于它們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