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是生命的終結,是人類必須面對的現實,本極為平常但在我國古代社會,卻衍生了一套復雜儀式,并形成了獨特的“喪葬文化”。今天帶大家了解一下我國古代喪葬文化的形成原因以及喪葬文化的特點。
形成原因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文明經久不衰,經歷了朝代更迭,不同時期的文化背景不同,但可以總結為以下幾點。
鬼靈信仰:早期人類認為人死后靈魂只是和肉體分開,并未死去,而且還能干預人事,影響生者。“靈魂不滅”觀使人產生了敬畏恐懼心理,人自然萌生了鬼靈信仰。
在靈魂和靈魂不死觀的影響下,人們認為善待死者的肉體便可使死者的靈魂獲得慰藉;因而不敢隨意遺棄死者尸體,選擇妥善處理,并舉行相關儀式,期待亡靈安息,進而產生了一整套禮儀。
原始宗教的發展及階級社會的出現,深刻影響了人們的價值觀。
儒家孝道觀:在古代中國,占主流的意識形態是儒學,這種價值觀深深影響了中國古代的喪葬文化。
儒家的孝道觀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對在世父母;一是對逝去父母先祖。父母在世,子女要敬孝,使其得以善終;父母過世,子女要“追孝”,要“永言孝思”。
由于這種孝道觀念的影響,儒家主張厚葬死者,施以隆重的祭祀儀式,事死如生。是否按照喪葬儀禮和禁規安排喪事,成了衡量孝與不孝的標志。
宗法等級制:宗法等級制度是我國古代社會的核心社會制度,它關系著社會等級的區分、家族長幼秩序的確立。它是整個傳統社會的焦點問題之一,因為它直接影響地位、權力的繼承和財產的分配。
傳統喪葬儀式的所有禁忌所圍繞的核心都是宗法等級制度。中國死亡文化在喪葬過程中嚴格的上下、尊卑安排表面對死者的尊重,但實際上,死者既不能看到,也不能體驗,因而,其根本的意義只在生者――通過強調陰間的等級關系再次明確人間宗法關系。
喪葬文化的原則
生死如一:在我國古代社會,“靈魂不死”觀被普遍接受。死者靈魂并不隨肉體的死亡而消散,因而死者需要生前必需的一切。
這就要求生者盡可能要為死者創造和生前一樣的環境。秦始皇陵兵馬俑、北京昌平明十三陵的地下宮殿……所有這些都是帝王們想要在另一個世界繼續其在人間統治的象征。
聚族而葬:“祖先崇拜”是中國傳統的觀念,它根源于“鬼魂崇拜”。另外,中國古代傳統社會人們大都實行家族聚族。為了成員死后不至同家族分開,在另一個世界繼續聚族而居,因而,產生了聚族而葬的觀念。
根據《周禮 春官》的記載,當時的各家族都有“冢人”和“墓大夫”。另外,現代社會“人之將死,落葉歸根”與此也不無關聯。
古代喪葬的內容和方式
我國古代的喪葬文化體現在各種復雜的儀式和規制中。古代喪制名目繁多――有葬前禮:初死、復、立喪主、易服等。
殯葬禮:啟殯、出殯、出殯途中的禮儀和禁忌。還有下葬禮;服喪期之禮,又稱葬后禮儀,服禮。
喪葬的方式很多,主要的有土葬、火葬、天葬、水葬等。
土葬,就是把尸體埋在地下。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土葬的形式和內容也有了變化和發展。
火葬,又名“火化”,是用火焚燒以處理遺體的一種葬式。最早盛行于古印度,后隨佛教傳人中國。
喪葬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喪葬這一形式和手段,死者得以安息,生者得以庇佑。喪葬文化源自人們對自然的解釋和心理的作用,同時,也與社會文化和制度有關。
喪葬文化在長期的過程中形成了自身的特點,并且發展了特殊的形式,喪葬文化具有豐富的社會功能,是人類社會文明發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