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凡到過長城的人無不驚嘆它的磅礴氣勢、宏偉規模和艱巨工程。今天我們要來說都是江南長城,實際上是臺州府城的城墻,又稱“江南八達嶺”。
全長6000余米,現存5000余米,東起攬勝門,沿北固山山脊逶迤至煙霞閣,于山巖陡峭間直抵靈江東岸,延伸至巾山西麓,依山就勢,俯視大江,尤以北部最峻。
“江南長城”是明王朝海禁政策的產物。史載,明朝名將戚繼光在臨海八年,抗擊倭寇九戰九捷。期間,戚繼光與知府譚綸整修臨海古城墻,創造性地加蓋了二層中空敵臺、遺存之今,戚、譚隨后奉調薊州,修建北京附近的明長城。
他們抽調江南三千兵士,將其在臨海筑城經驗運用到明長城修建工程中。北國長城的空心敵臺,源自臨海。
因此,南北長城在規格、形制、構造上,共同點頗多,實為北國長城之“師范”和“藍本”,遂稱江南長城,也是明王朝的海防重心和指揮據點。
臺州府城墻始建于東晉,開創以來,已有1600余年,迭經唐、宋、元、明、清諸朝不斷修筑增擴,元朝時期臺州府城墻以其防御水患的重要功能免于拆除。
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建甕城,是一座具有軍事防御與防洪雙重功能的府城城墻,其主體部分一直保存到今天。
臺州府城墻由城墻墻體、城門、城樓、甕城、護城河、護城橋、敵臺、馬面、垛口、女墻等組成。從其功能和軍事防御重要性來看,大體可分為基本防御單元、核心防御單元。
其中基本防御單元指的主要是城墻墻體和護城河;核心防御單元指的主要是城門、城樓、甕城、敵臺、馬面。
臨海雖僅為府城,但軍事防御系統完整復雜且有創新之處,其所體現的建筑工程和軍事防御技術水平并不亞于同時代的邊界城墻與都城城墻。
城墻用料考究、城磚砌筑方式和質量管理都和明清都城建設一脈相承,細節設計到位,體現了明清高超的筑城技術。
城墻規格與規劃布局基本符合傳統的禮制文化要求,與襄陽、荊州等明清城墻是同等行政級別的規格,只是較以往更高大、更堅固,具備明清城墻的典型城防單元和完善的城防體系,蘊含了濃郁的傳統文化特色。
臨海古城的選址考究,其城墻形式隨山就勢,并根據防倭的軍事要求,利用當地的自然地理特點進行城防系統的創新,強化了防御效能。
與南方的地理氣候與社會文化高度協調,具有南方城墻的形制特點。又因為濱江近海,其防洪抗倭功能特點突出,體現了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色。
綿長的海岸線上,城堡和烽火臺密密麻麻地分布著,一座連著一座。在海岸不遠處,明政府共設立了54座衛城、99座所城、353處巡檢司、997座烽堠、313座墩、48座臺、24座塘鋪,還有數目眾多的水寨、城堡。
這些設施盡管在地面上并非完全貫通,但實際上構成了一條首尾相接、互相呼應的沿海“萬里長城”。沿海地區沒有連綿的崇山峻嶺,不可能像塞北那樣建造連續的城墻。但是,這些城、堡、臺之間的信息傳遞和策應方式與萬里長城無異。
古城墻尤其是北固山一段,建于危崖之巔,飛舞盤旋,敵臺林立,雉堞連云,城樓高峙,與北京八達嶺相較,可稱雙絕。更有其獨特之處是,臨海古城墻兩側,古木參天,常年蒼翠,城墻掩映在青綠叢中,更增添了一分靈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