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倉古民居群位于松陽縣大東壩鎮,由上茶排、小茶排、山邊、下宅街、后宅、蔡宅等6個古村落,共30多座氣勢宏偉的明清時期古建筑組成。現被列為省級歷史文化保護區。
石倉古民居群的建筑是按堪輿學說規劃的,達到人文建筑與自然相融合的環境效果,體現天人合一的設計理念。每座古民居都以中軸線對稱布局設計,建筑占地面積均在1000平方米以上,大的達3400多平米,且設有寬闊的庭院。各座古民居自成格局互不相連,形成一座古民居又是一個小村落的格局,是中國封建社會聚族而居的傳統樣式。
石倉古民居群的布局和裝飾既有共同的時代印記,又有各自的建筑風格特色。每座民居都為四合院式,中軸線上或二進或三進,面闊有三間、五間、七間和九間的,廂房有兩廂,四廂和六廂的。天井寬暢明亮,樓屋為跑馬樓,樓檐出重檐。所有民居古建筑均為硬山頂,泥墻青瓦,外內門樓均有高昂的馬頭墻。建筑立面構成前低后高,兩翼拱衛的中軸輪廓線,使建筑有主有次,有藏有露,有空間秩序感。
石倉古民居群建筑的裝飾藝術極具特色。外內門樓、影壁、庭院、屋脊、出檐、梁枋、牛腿、雀替、格扇、窗欞、神龕、天井地面、柱礎均有精美裝飾。裝飾種類有木雕、磚雕、石雕、彩繪、墨書墨畫、卵石拼花、題匾、題額、髹漆抱柱楹聯等。其中以木雕最為精華,雕刻工藝有圓雕、浮雕、鏤雕、平面陰線刻、剔底凸起等。題材豐富多彩,人物神像、傳說故事、動物瑞獸、花鳥蟲草、琴棋書畫、古樹名木、亭臺樓閣皆入畫卷。
每座宅院都有堂號,如懷德堂、余慶堂、福善堂、繼善堂、敦睦堂等,內涵深刻,哲理透徹。內外門樓的門楣都有題額,廳堂內懸掛題匾60余幅和髹漆抱柱楹聯40余幅,內容崇學重耕、揚善棄惡等。每座古建筑,從整體到局部其裝飾構思都很得體,造型儒雅大方、莊重嚴謹,畫面簡潔有力,充盈飽滿。呈現給人們的是有建筑必有書畫,有書畫必有寓意,有寓意必有吉祥,恰似一部人們修身立世的教科書。進入一座古民居就象進入一座藝術殿堂,使人心曠神怡,留連忘返。
石倉歷史文化保護區內的古村落古民居,集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于一體,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一幢幢規模宏大的明清大宅的主人闕氏,未見鴻儒巨卿,豪商巨賈,但是從這些大宅院規模、結構、裝飾而言,主人絕非一般人家。而殷商大戶何以耗巨資在這遠離縣城的山溝之地建如此之豪宅?
門楣上,廳堂內的題額、題匾、髹漆抱柱楹聯,撰題者都是縣和州府以上的達官貴人和松邑的名流顯貴。從地域來看,遠至松江奉賢知縣楊孫華,從職位來看,高至民國九年大總統徐世昌。闕氏祖宗又是如何攀上這些達官貴人的?這些文化現象給人們留下一串串待解的結。石倉古村落古民居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十分豐富,是研究民俗學、建筑學工藝美術學的實物例證,堪稱古建筑博物館。